文/方華吉
一副近視眼鏡,戴在陳川生白凈的臉上,越發襯托出陳川生的儒雅書生味。本是音樂人,卻做起了雜技事,而且一做就做了八年,還當上福永雜技團的副團長,這其中有一段不平凡的奇緣。
01
陳川生的父親,在山東兗州當地小有名氣,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特別是板胡拉得相當好,二姐也是一位唱功非常了得的豫劇演員。
陳川生從小就有一副好嗓子,小學就參加了學校合唱團,既會演唱還會指揮。初中的時候遇上了他的啟蒙老師馮慶義,正是教音樂的馮老師發現了陳川生的天賦,于是把他引入了音樂的殿堂。高二的時候,陳川生來到了北京,跟隨中央民族樂團的趙海風老師學習。
高三畢業季,陳川生從北京回到山東兗州,參加了當年的高考,很榮幸地被深圳大學錄取。他至今記得開學迎新典禮上,深圳大學章校長充滿激情的講話:“選擇了一個學校,就是選擇了一個城市,而選擇了一個城市,就是選擇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陳川生就讀深圳大學藝術系音樂表演專業,導師是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黃戈博士。大學四年,他都是緊跟著這位治學嚴謹、學貫中西的老師,門門課程都考“A”,而且還得到了老師的推薦,讓他有機會經常上臺唱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
在深圳大學,他還得到深圳大學后勤處楊煜堂老師的悉心照顧和提攜,正是在楊老師的推薦下參加了深圳大學合唱團,并多次獲得合唱團比賽的獎項。還有教作曲的康和老師,教和聲的任琪老師,教編曲的谷勇老師,以及同窗摯友陳興洲,這些老師和朋友陳川生都念念不忘,他說這是一生都要感恩的老師和摯友。
深圳大學是陳川生人生的起點,他時常默念校訓:腳踏實地,自強不息!
02
四年求學的生涯一晃而過,2010年7月,陳川生面臨著畢業找工作。面對激烈的競爭,陳川生有點拿不定主意,是回山東還是留在深圳?是出國還是讀研?陳川生向楊煜堂老師請教,楊老師熱心地回了陳川生一句話:步入社會,生存第一。
陳川生最后拿定主意,決定先在深圳找到工作再說。此時正好有一位網友是曲藝演員,告訴他福永雜技團正在招人。通過這位網友的介紹,陳川生就來到了福永雜技團應聘。
第一次面試,福永雜技團的領導就非常重視,陳川生由于表現出色,就取得了意向性的錄取通知。第二次正式面試,是福永雜技團的王敬宇團長親自接待的,應聘規格相當之高,而且由王團長當場拍板錄取了陳川生。
也許是緣分吧,陳川生的到來,在福永雜技團上上下下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一個學音樂的高材生,竟然應聘到了雜技團,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了?其實陳川生在初來福永雜技團應聘的時候也有過疑惑。但不久,陳川生的疑慮很快就被打消了。
一是雜技團的領導對陳川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二是雜技團的氛圍相當好,當時的辦公室主任王召,也就是現在的福永雜技團的團長都是非常年輕的領導,他們也非常談得來,可謂志同道合。三是雜技中有音樂的伴奏,這是陳川生能發揮音樂專業知識的地方,可謂專業能對口。
還有就是剛進雜技團的陳川生家里發生了一些變故,二姐因車禍住進了醫院。為了搶救二姐,二姐被送到了重癥監護室進行救治,ICU重癥救護室一天就要2萬多元的醫治費用,父母親原本留給陳川生留學的費用也全部拿了出來。陳川生毫無怨言,非常支持父母的做法,但陳川生也知道自己的留學夢從此破滅了。
經此變故,陳川生變得成熟起來。陳川生自認為是家里的老大,又是大學生,理當為家庭擔當更多的責任,他每月把自己2200元工資的大部分寄回了家,只留少部分的生活費。為了存錢,陳川生還自創發明了“紅蘿卜”養生法,就是每天必須生吃兩根生紅蘿卜,還經常向人推薦“紅蘿卜”小人參養生法。最后,好多年輕的雜技團員都效仿陳川生吃起了紅蘿卜,生吃紅蘿卜竟然在雜技團也風行一時。這其中的甘苦只有陳川生自己知道。
自從回到雜技團后,陳川生像變了一個人,他努力工作,吃苦耐勞。陳川生頂著酷暑,在舞臺上搬上搬下,有時累得喘不過氣來。陳川生的努力沒有白費,團里的領導和同事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紛紛向陳川生表示友好和贊許的目光。陳川生也非常享受這種敦睦如一家的氛圍,他漸漸地融入福永雜技團中去了。
03
雜技中的音樂在緊張的演出當中,也許大家感覺不到其重要性,但要是把現代雜技中的音樂突然從雜技中抽掉,無音樂的雜技就變得索然無趣了。現代雜技中的音樂要有現代韻律感,要精挑細選曲目才能配合好一臺雜技。雜技注重技巧,而雜技的音樂則是按照雜技的動作節奏來相配的,比方“八拍”技巧和隔斷式的節奏。
雜技和音樂是一對孿生的兄弟,雜技中有了音樂才有節奏感,音樂中有了雜技又讓人耳目一新。但一組音樂要配好一臺雜技卻是難上加難的。比方說雜技技巧完成,跟著音樂也要完成,這個難度就非常大,也很難匹配。
在福永雜技團初期,陳川生都是找現成的音樂曲目和雜技相結合的,后來,現成的曲目遠遠跟不上現代雜技的飛躍發展,陳川生只好靜下心來,自己躲在琴房里苦苦編曲。好在陳川生的音樂基本功扎實,作曲、和聲、編曲樣樣精通,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經他編曲的雜技不斷取得成功,獲得了大大小小的獎狀無數。

福永雜技肩上芭蕾

福永雜技:鼓鳴思源——蹬鼓
2012年,由陳川生參與編曲的《高椅》雜技節目,在第12屆古巴夏季國際雜技比賽上獲得金獎。他參與編創雜技節目《鵲橋會·單手頂》《荷塘蛙趣》,獲得文化部第九屆全國雜技比賽銀獎。
《蔬菜總動員》這部雜技音樂劇,傾注了陳川生不少心血,這個根據東莞本土文化做成的90分鐘的音樂劇,從編曲、配器、合成、歌曲到最后的錄音,都是陳川生親力親為。這部雜技音樂劇因其深受觀眾喜愛,以其歡快流暢的樂感,獲得了第四屆中國東莞音樂劇節優秀劇目獎。
2017年,陳川生創作了兩部雜技音樂舞臺劇。《年輕的心》把雜技藝術與新曲藝藝術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陳川生有意識地把音樂和舞蹈等藝術形式融合進了傳統的雜技項目之中,較好地表達了一群老人們夢想不滅、青春不息,有一顆“年輕的心”。《絲路飛花》可謂驚艷亮相,陳川生以其扎實的音樂功底,把福永雜技團久負盛名的雜技《剪窗花》《單手頂》《科技光·晃圈》等十多個國內外金獎節目,通過音樂劇串成了一組新穎別致的音樂雜技秀。
《年輕的心》《絲路飛花》這兩部大型雜技音樂劇,受到了業界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在獲得一系列榮譽后,陳川生更加謙虛而冷靜。雜技加音樂,再加現代生活,再加老百姓的喜聞樂見,這將是陳川生孜孜以求的創作方向,他將帶著他的團隊邁向新的征程。相信不久的將來陳川生將會帶給觀眾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