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勇,盧俊玲,和永紅,虎巖

掃碼了解更多
一種材料為42CrMo的大軸,在調質工序完畢后,目測發現開裂,裂紋部位在中間最大直徑260mm處的兩端軸肩處,裂紋圓周走向,向臺階端面及外圓延伸,深度橫向30mm,縱向20mm,如圖1所示。該軸本批共調質9件,經目測和著色檢測共發現開裂4件,調質前尺寸如圖2所示。

圖 1
42CrMo材料的大軸類產品,采用水-空交替控時淬火調質工藝已有多年,屬于成熟穩定的調質技術,從未出現過開裂現象。本次調質首次出現批量開裂,重量318kg/件,4件合計重量為1.3t,累計成本損失達2.4萬元,給公司造成了大的財產損失,制造過程存在較嚴重的風險,為及時遏止此類問題再發,必須深刻分析原因并解決。
該軸的工藝流程為:原材料→鍛造→粗車→調質→精車→感應淬火→磨成,開裂發生在調質工序,需對本工序及其之前的工序如原材料、鍛造、粗車、調質工藝及過程做分析。

圖2 調質前尺寸
(1)材料成分 一般情況下,調質開裂,材料成分影響大,因此為了分析開裂原因,從開裂軸的實體上取樣,做材料化學成分分析,化驗結果如表1所示,各元素含量均符合GB/T 3077—2015標準,且各成分均在標準含量的中限。

表1 實體軸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
(2)鍛造、粗車制造過程制坯材料為中原特鋼42CrMo 材料、φ280mm×6000mm圓鋼鋸料后鍛成(見圖3),成品軸最大外圓處,用φ280mm圓鋼不鍛打(見圖4),兩端臺階分別鍛打到鍛造工藝要求尺寸,并進行了鍛后正火。
φ280mm外圓,由于操作過程中軸切肩不易切直,實際鍛造最大外圓為φ300mm。

圖3 所用原材料φ280mm圓鋼

圖4 鍛造毛坯
經追溯,該軸粗車后、調質裝爐前,軸表面全部加工見亮,按照正常的工藝流程,經超聲波檢測,未發現表面存在鍛造折疊、表皮裂紋等鍛造缺陷,也未發現軸內部有缺陷。因此,就目前的檢測手段而言,原材料、鍛造、精車工序的制造是符合技術要求的。
(3)熱處理過程
首先是淬火、回火加熱過程:開裂的軸分兩爐次淬火,圓盤記錄儀記錄的加熱過程是,淬火820℃保溫,保溫時間超差+9%,符合操作誤差要求;回火650℃保溫,回火時間分別超差+13.6%、+22.7%,原則上長于技術文件要求,浪費能源,但是對軸的回火充分性更有利,有利于應力的充分釋放,因此,這不是開裂的原因。
其次是水溫:軸開裂后,經測量正在使用的冷卻循環水,淬火前溫度為25~29℃,符合20~40℃的溫度要求。
然后是水-空淬火過程:該軸采用水-空交替控時淬火工藝,在水、空氣中交替冷卻實現淬火,此批軸調質9件,分3爐裝爐淬火,調查淬火過程監控視頻,零件實際淬火過程如表2所示。
通過查看淬火過程監控視頻,此批3爐大軸入水淬冷卻時間均不符合操作指導書要求,冷卻時間延長20~90s,且有2爐6件淬火過程中均未使用測溫儀測返熱溫度,因而,最后入水冷卻及終冷溫度是不確定的。
從開裂位置看(見圖5),該軸從φ260mm外圓一端軸肩位置沿圓周方向裂開,裂紋為剛健挺直的曲線且呈刀割狀,裂紋源位于φ260mm軸端面(軸肩),從表面向里延伸10mm后裂開并趨于脫落,裂紋深度未超過淬硬層;破斷面整齊且無明顯塑性變形,斷口匹配性較好,為典型的脆性斷口形態;破斷面帶有紅銹,為水淬過程中形成;經觀察破斷面,也未發現存在夾雜、夾渣等缺陷。

圖5 軸開裂破斷面

表2 實際淬火冷卻時間
軸開裂部位均在中間最大直徑軸肩處,呈剝落形態,通過開裂形態可以看出,此軸開裂的原因是淬火時應力過大引起,引起應力過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冶金、結構、工藝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各種毛坯或材料生產過程中均可能產生冶金缺陷,或將原材料的冶金缺陷遺留,最后這些缺陷在淬火時可擴展成淬火裂紋,或導致裂紋的發生。
(2)鋼的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對鋼的淬裂傾向有主要影響,隨著含碳量的增加,增大了馬氏體脆性,降低了鋼的脆斷強度,增大了淬火裂紋傾向,在水中淬火時,工件表面壓應力變小,而中間的拉應力極大值向表面靠近;合金元素增多時,增大了相變的不同時性、增大熱處理內應力,有淬裂傾向。
(3)原始組織狀態對淬裂的影響很大,如片狀珠光體等帶狀組織,最好的預備熱處理組織為球狀珠光體。
(4)零件尺寸和結構方面的影響。零件截面過小或過大都不易淬裂,零件的尖角、棱角等幾何形狀,使工件局部冷速急劇變化,增大了殘余應力及開裂傾向。
(5)工藝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淬火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冷卻方式等因素對淬火裂紋傾向影響較大。包含升溫速度過快、表面脫碳、過熱或過燒、材料含氫、冷卻等方面。
在淬火后期,發生馬氏體相變,體積膨脹,易產生裂紋。
綜上所述,產生淬火裂紋的原因有多方面,而通過追溯原材料、鍛造、粗車、調質過程發現,材料成分合格,經鍛造、正火、粗車后未發現零件表面有鍛造裂紋、折疊、夾皮等鍛造缺陷,調質前的超聲波檢測,未發現有任何冶金缺陷,而零件水-空淬火冷卻時間嚴重超時,是造成調質開裂的原因之一,鍛造的大軸雖經粗車觀察,外觀無缺陷,然而,鍛造的實際操作過程已經不能追溯,因此,鍛造過程的不確定性也是造成開裂的原因之一,究竟是淬火裂紋,還是鍛造方面造成的裂紋,需進一步區別分析。
鋼件在冷卻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熱應力和組織應力,這兩種應力作用在零件上時表現為壓應力和拉應力,當淬火時形成的拉應力>壓應力時,極易引起淬火裂紋。鋼件在冷卻到馬氏體開始相變溫度的過程中,由于組織未變,僅產生熱應力,所以鋼件一般不會產生裂紋。當鋼件冷卻到Ms點以下、發生馬氏體相變時,體積膨脹,產生第二類畸變、第二類應力及宏觀的組織應力和熱應力,因而易于產生淬火裂紋。因此,在Ms點以下應緩冷以獲得碳濃度較低的馬氏體,從而減小馬氏體的正方度和組織應力,提高斷裂抗力,降低鋼的淬裂傾向。
大軸裂紋位于截面尺寸變化較大的位置即軸肩處,因此處形狀突變,且加熱和冷卻速率比其他部位要高,淬火時相對易造成大的應力集中,形成拉應力,會顯著增大零件開裂傾向。
從調查過程來看,實際熱處理過程中水冷卻時間較長,冷卻速度比平時要快,這樣導致馬氏體轉變較快,相變應力顯著增大,進而使零件拉應力變大,因軸肩位置應力容易集中,故導致該零件從此發生開裂。
另外,從裂紋破斷面看為典型的脆性斷口,當時裂紋擴展速率較快,幾乎是在瞬間完成開裂,零件開裂位置受到的拉應力應較大;裂紋剛健挺直且破斷面帶有紅銹,因此可斷定該裂紋為典型的淬火裂紋。
綜上所述,42CrMo材料大軸類零件,自執行水-空交替控時淬火的工藝調質處理以來,從未發生過開裂現象,屬于成熟穩定的調質技術。本次開裂,從鍛造、檢測、原材料、調質等過程追溯,并從開裂形態分析,得到的結論是,該軸水-空調質過程中分次冷卻時間過長,冷卻過激,造成淬火應力過大,是該批4件42CrMo材料的大軸開裂的主要原因,應從技術管理如過程的監督檢查、監控視頻的隨機抽查等方法上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