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


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將天舟一號送上太空:
蛟龍號潛入馬里亞納海溝6699米:
可燃冰試采成功:
你想到了誰?
物理學家?航天科學家?船舶設計專家?海洋學家?總工程師?……
有沒有想到工匠?沒有他們的精益求精,飛船能上天?蛟龍能入水?可燃冰能穩定產氣?班門弄斧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在魯班門前耍弄斧頭技術,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魯班是建筑大師。《木經》《魯般營造正式》《魯班經》等古典著作中,記載了魯班建造房舍、寶塔等,保持建筑的水平與垂直的方法,特種類型建筑的細部如何設計、制作等。
魯班是發明家。《古史考》《事物紺珠》《物原》等古典著作中記載,以前還沒有機械的時候,那些手工工具,比如曲尺、鋸子、刨子、鉆子、鏟子、劃線用的墨斗等等,都是魯班發明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思是做事情要遵守規矩、規則,否則不容易成功。 “規”是指圓規,可以畫“圓”,木匠用來制作圓桌、圓凳、圓……“矩”是指曲尺——不是彎曲的尺,而是一長一短兩把尺,不用的時候可以合攏在一起,拉開一把橫、一把直,正好成一個直角,可以畫“方”,木匠用來制作方(長方、正方)門、方窗、力‘……曲尺最早的名稱不僅是“矩”,又叫魯班尺。
這些下具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勞動的精準度,減輕了勞動的疲累,勞動成效也成倍增長。
魯班還發明了很多與農業有關的器具。《世本》《物原,器原》等古典著作巾,記載了魯班制作的用來去掉高梁、谷子、稻子等外殼的“礱” “碾子”等。哦,有些農家院里還留著當景物的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
魯班會制造兵器。 《墨子,魯問》《墨子,公輸》等古典著作巾,記載了魯班把常用的兵器“鉤”,改為“鉤強”,用在水戰中。對方的戰船往后退,鉤強就鉤住它;往前沖,鉤強就頂住并推開它。他還把一般的梯子改成可以高高豎立的云梯,用米攻破城墻。
魯班還有很多發明和建樹,但“班門弄斧”,卻只是針對魯班高超的手工藝,他善于制作精巧器具,斧頭用得出神入化!這就是“工匠精神”: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斷改善,打造最優質產品的精神。
魯班被奉為中國工匠的祖師爺。
如今國家級的中圍建筑工程獎,就命名為“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獲獎工程和獲獎企業會載入中國建筑業發展史冊!
世界工匠
不儀中國有有匠精神,世界也有很多由工匠精神帶來的成果。
媽媽喜歡的法國包包、爸爸中意的瑞士鐘表……都是靠工匠才能成為世界著名產品的,在成名以前,很多創始人不是開小作坊,就是當小學徒。
比如大名鼎鼎的LV——路易威登包包的創始人,原本只是個小木匠,可是他哪怕做木匠,活也要做到最好。后來他當學徒學做行李箱,很快就成為制作專家。當他自己創辦公司后,出現了很多冒牌貨,可是,誰能比得上不斷創新的、質量領先的真貨?路易威登的行李箱,萬一飛機失事落水后可以當救生工具,塞滿了衣服重量還很輕……
“德國制造”已成質量“名片”,你可知道,“德國制造”曾經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
當時,世界霸主英國的《商標法》規定:所有德國產品,來到英國或者英國侵占的地方,必須注明“德國制造”,讓人們一看就知道是低等貨。
德國人不甘心用大量低等貨換回一點點錢,雖然也能賺錢,但這是屈辱。
他們不但培養科學家和下程師,使德國成為當時世界的科技中心,還大量培養高素質的工人。結果,出現了西門子、奔馳、寶馬、漢高、阿迪達斯……一大批名牌,“德國制造”與“高品質”畫上了等號。
工匠大賽
2017年4月7日下午, 日理萬機的李克強總理,特意安排時間會見了世界技能組織主席巴特利,因為卜海正在中辦2021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巴特利是來進行考察評估的。
“世界技能大賽堪稱‘世界技能的奧林匹克。”這是李克強總理對世界技能大賽的評價。
也許這個大賽沒有奧運會那樣讓你熟悉,不過同樣可以讓你自豪:中國加入世界技能組織后,隨即連續參加了三屆大賽,已經取得了5金8銀7銅的“戰績”。
奧運會上的獎牌,能看出一個國家的體育實力;世界技能大賽上的獎牌,則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技能水平、制造業的實力。
世界技能大賽就是一個世界兒匠大賽!
中國“小”工匠
曾正超是中國第一個拿到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的,項門是焊接。
他原本的愿望是當個運動員,可是老師建議他當個電焊工。為了早點工作給家里分擔重任,他去上了攀枝花技師學校,還喜歡上了這個技術活。
不過體育愛好可沒有“浪費”,為了把活做得沒有一點瑕疵,他每天鍛煉身體一一如果身體支撐不住,是沒法穩定操作的。當然,在焊接學習上花的時間更多,每天要訓練10多個小時。雖然有勞動保護服裝,可是長時間的練習,還是在手臂上留下了很多灼傷的疤痕,他卻認為很值得。他希望不斷超越自己,而不是做一個技術“過得去”的操作工人。
聶鳳是另一位金牌獲得者,項目是美發。對的,媽媽們都離不開的美發。
聶鳳喜歡美發,特意到重慶五一高級技工學校學習。 “不怕吃苦,勤學苦練,積極向上”是老師對她的評價。
中國參加的三屆比賽中,聶鳳憑著不錯的手藝,前兩屆都參加了國內選拔賽,可是都只能當“替補隊員”。當“替補隊員”心里不舒服,她的“對策”是:我可以輸,但決不放棄。
她不是死記硬背地練,而是很善于思考,在學習各位專家的手藝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技巧,所以不斷地進步著。
在正式參加世界比賽時,美發是用一個個模塊來進行的,聶鳳給每個模塊都制定了嚴格的完成時間,達到了零失誤,這是怎樣了不起的自我嚴格要求和精準靈巧的手藝啊。
中國“大”工匠
世界技能大賽規定,除了飛機修理等少數需要特別豐富經驗的項目外,絕大多數項目的參賽者,年齡都必須在22歲及以下。曾正超、聶鳳等都是些“小”工匠,他們背后還有“大”工匠在指導。
曾正超有國內一流焊接專家張友權教授、國家技能大師周樹春悉心輔導。
聶鳳有國內著名的美發大師何先澤等專家傾心幫助。
哦,還要介紹一位金牌獲得者張志坤的指導老師。
張志坤參賽的是數控銑項目。老師魯宏勛,是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的高級技師、首席技能專家。他所在的班組被命名為“魯宏勛班”,簡稱“魯班”——與“祖師爺”同名。他自己在20多歲的時候,就因為精湛的技術、獨辟蹊徑的創新,榮立一等功,后來還人選了國防科委的高級人才庫。
他擔任了三屆世界技能大賽的教練。不像其他國家的教練,用往年大賽的題目訓練選手,他創造性地出了百多套題,訓練選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了,獲得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金牌的三人組,也是“魯宏勛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專家們訓練的,牛吧。
汽車噴漆項目金牌得主楊金龍,我們且不說他刻苦學習,在獲得一手好技術后,舍棄高薪聘用,回到杭州技師學院繼續磨練。
有這樣大大小小的工匠,有這種培養工匠的學校,中國工匠會越來越多。
德國的一個調查說,中國制造是德國制造的“對手”,有的已經超越德國,未來將有更多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