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佩
6000畝生態雷竹綠意盎然、2000畝生態茶園吐露芬芳,300多年歷史的古窯古樸靜默……走進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一股自然淳樸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2014年6月,明月村向外推出‘明月國際陶藝村概念后,這幾年村子聲名鵲起,成了人們眼中的‘網紅新村。”甘溪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忠海向記者介紹明月村的新變化時,言語中帶著欣慰和自豪。
從茶山、松林、竹園到陶窯、染坊、酒館、工作室,如今明月村一躍成為文創田園樣本與鄉村建設的示范項目。是什么讓明月村實現了美好嬗變,闖進了人們的視線?又是什么帶動了明月村生態農業的轉型和鄉村旅游發展?
? 創客來襲,激活鄉村資源
提起明月村,當地的村民都會提到一個人:陳奇。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奇村長”。9月17日,記者在石頭房子里見到她時,她正為今年明月村的中秋音樂會忙碌著。
陳奇是土生土長的蒲江縣人,2014年以前擔任成都一家商業地產公司的高管,從事商業地產策劃和運營的工作。同時,也是民辦公益閱讀推廣機構“3+2讀書薈”的志愿者。
“2014年4月的一次邂逅,促成了我與明月村的緣分。當時明月古窯剛剛修復好,蒲江縣政協主席徐耘在鄉村做‘3+2讀書薈閱讀推廣,當年讀書薈的理事會要在明月村舉行。當時我作為志愿者,第一次來到了明月村,就被這里文化的傳承、民間的手工藝所吸引。”她向記者描述當初感受到的一個個細節:自制的木頭長條桌,當地燒制的茶器,手工茶,坐落于鄉間松林里的展廳和茶室、素食九小碗……
這一切在陳奇的心里顯得特別純凈和美好,一直念念不忘。“國慶節前夕,徐耘主席給我打電話暢聊明月村未來的發展讓我下定了決心。”此后不久,陳奇便辭去了地產公司總監的職位,回到家鄉。2014年12月18日,陳奇擔任“明月國際陶藝村”項目推進工作組組長一職。近4年來,陳奇不遺余力對外推廣著明月村,并與村民們打成一片。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一場以“政府搭臺、公益助推、文創支撐”來激活明月村古村落的探索實踐在蒲江展開。
2015年1月,作家、設計師寧遠來到明月村,看到如故鄉般干凈的鄉村和親切熱情的村民,還有成片的竹海和松林后,決定留下來。作為明月村第一批“新村民”,她租下了村里羅大爺的房子改造成草木染工房,取名為“遠遠的陽光房”。
很快,明月村散發出的獨特氣質成功吸引了一批懷著鄉村田園夢的作家、畫家、建筑師、陶藝師、服裝設計師等成為“新村民”: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藝術大師李清入駐自創品牌“蜀山窯”、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趙曉鈞開設“呆住堂藝術酒店”、收藏家趙洪建立皮影博物館、李南書成立全國第一個鄉村篆刻傳習所、詩人阿野帶來了朵云藝術咖啡館……
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入駐藝術家、設計師100余位,引進文創工作室27個,初步形成以“陶藝手工藝”為特色的文創項目集群和文化創客聚落。
? 內培骨干,“新老村民”共建共享
在陳奇看來,明月村引進文創項目,不僅僅是吸引藝術家入駐,更重要的是要跟當地的農業、手工業相結合,在帶動本地就業、本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老匠人的手藝能夠代代相傳。
明月村“火痕柴窯工坊”創始人廖天浪是一位“新村民”,他引進臺灣專利技術建了一口柴窯,將不上釉的陶泥素胚放到柴窯里,添柴燒三天三夜,燒出的器物上會出現金屬光澤、釉淚,留下火苗的形狀。
明月村87歲的老人張崇明,以前一直在明月古窯的前身“張碗廠”做陶,對陶藝十分精通。見廖天浪的柴窯作品變化豐富,張崇明便將自己捏的200來件素胚送到廖天浪的柴窯去燒,由此誕生了新老藝術家合作的結晶:金光燦燦的白胚雙流壺、有金屬光澤的紅胚省油燈等。
“作為土生土長的明月村人,燒窯制陶這些傳統工藝,我從小就耳濡目染,只是苦于沒有機會系統學習。”村民羅凱說,“我是半路出家做陶藝的,自然要做足功課,聽取陶藝專家的意見。‘明月講堂敲開了我們普通村民文化生活的大門”。
羅凱提到的“明月講堂”,是明月村舉辦陶藝、草木染、文化等常態公益性文化活動和培訓的課堂。2016年6月17日,李清發起并組織實施了明月村文創陶藝村民骨干培訓班,有20余名村民參加了第一期培訓。
如今,明月村每月都會開設一期“明月講堂”,邀請“新村民”及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藝術家,分享鄉村建設和文化傳承。像李清、李南書等“新村民”還會自發對當地村民進行陶藝培訓、篆刻技術培訓和國學知識普及等。目前,“明月講堂”“明月夜校”等公共文化服務培訓已開展80余期,吸引全國4000余人次現場聽講,線上受眾達50余萬人次。
? 返鄉創業,深耕風景留住鄉愁
“在明月村,村民是永遠的主角。”陳奇介紹,在明月村規劃之初,蒲江就設計了文創產業帶動鄉村旅游,新村民與原住民共創共享的模式,讓原住村民以文創院落房東、文創項目員工、旅游合作社成員、旅游從業者等身份參與明月村發展。
2015年3月,甘溪鎮引導明月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合作社股本金共90萬元,由村集體、村民、財政產業扶持資金各出資三分之一。“合作社成立后快速發展,離不開合作社職業經理人雙麗的付出。”李忠海介紹說。
雙麗是土生土長的蒲江人,在北京從事了十多年的銷售工作之后,她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但一直沒有讓她動心的項目。“2015年國慶節后,我與合作社簽訂了合同,正式成為明月村旅游合作社的一員。”雙麗接受采訪時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明月村,她就被這里的鄉土風情所吸引,同時也看到了村子發展鄉村旅游的巨大潛力。
“雖然我任合作社經理,但是聘用合同寫明我是沒有工資的,如果合作社經營得好,我就領取經營利潤的20%作為報酬,沒有盈利則沒有收入。”但是,雙麗話鋒一轉,“創業本來就是風險投資,我認為明月村值得投入,也肯定會讓我獲得收益”。
然而,在試圖打開明月村旅游市場的前期,雙麗因大刀闊斧地改善旅游配套設施,購入電動游覽車、騎游用的單車,遭到了旅游合作社30多戶會員們的反對。“最初我這樣做,大家都不太信任我,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不過我也理解,因為花的是他們合資的錢,一個小鄉村超前投入過多,萬一沒有游客來就會虧損。”雙麗笑著說,她會用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決策是對的。
事實也證明,僅經過一年的運營,2016年明月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就全面扭虧為盈。隨著明月村名氣的提升,近年來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這也讓合作社的會員們重新認識和接受了雙麗,對她更加信任。“明月村是我心里最初的美好鄉村的模樣,我愿意一直呆在這里,看到她慢慢地‘長大。”
明月村,理想村。這個承載著“新老村民”家園夢想的“網紅新村”,如一輪明月正冉冉上升。這些“新老村民”們滿懷熱愛全心推動著明月村的新村建設,一幅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互動、產村融合發展的生動藍圖已在明月村逐漸呈現。(本稿支持單位:蒲江縣委組織部)(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