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宏
金秋九月,蓬溪縣蜿蜒的盤山公路上一輛輛貨車疾馳,一抹抹綠意盎然的中藥材瓜蔞從車內“探出頭”,向我們熱情召喚。
這也是全長69公里的蓬溪縣農業產業一體化大環線在豐收的時節,用它寬廣而又無垠的道路兌現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奮斗著的千萬梓東兒女許下的諾言。
? 基層黨組織引領 實現抱團共富
三鳳鎮蘭草村是蓬溪縣瓜蔞豐收的起點。我們到達蘭草村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時,村里的第一書記李琳和她的班子成員正為銷售瓜蔞忙得熱火朝天。李琳講道:“蘭草村368戶人家,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種上了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000余畝,近期僅是瓜蔞就達300余畝,緊接著還有黃精、枳殼、砂仁、白芨等中藥材,預計收入可達70余萬元。”
過去,蘭草村山高溝狹、泥路難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中藥材種植也是零零散散,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000元,屬于省定貧困村。2015年,經村黨員大會通過,確定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蘭草村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統一規劃品種、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組織銷售”的標準,實施“黨員示范、專業合作社促進、種植大戶帶動、貧困戶主動種植”的發展模式。其間,為打消多數村民的顧慮,李琳更是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個人貸款包下了30畝荒地種植中藥材,為村民們做起了產業示范。
2017年,通過合作社,蘭草村共售出黃精120余噸,瓜蔞150余噸,全村總收入超過百萬元,成功實現脫貧摘帽。村里的貧困戶彭啟富、張元林、鄧炳福等分別從中獲益萬余元。他們說:“過去,因為思想狹隘和懶惰,生活難以為繼,被評為貧困戶。現在,在村黨組織的引領下,我們通過種植中藥材擺脫了貧困,走上了抱團共富的道路。”
? 黨建示范項目推動 實現競進提質
“高坪土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被列入遂寧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黨建工作片區應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按照項目化推進,將其深入挖掘、科學梳理,把民族優秀文化繼續傳承并發揚光大。”在基層黨建片區工作例會上,作為片區成員單位的荷葉鄉代表作了發言。隨后,與會成員一致同意,將高坪土陶納入片區2018年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項目。
蓬溪縣在鄉村振興的探索中,以區域為平臺、以項目為抓手,按照隸屬關系不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地理相連等原則,將全縣31個鄉鎮劃分為9個鄉村振興黨建工作片區。蓬溪縣以片區為整體,集約黨建資源、優化要素配置、科學合理“拼圖”,實現了資源聯享、活動聯抓、難題聯解、共贏聯進,改變了“以點獨推”的“小黨建”思路,構建了“成片聯推”的“大黨建”格局,有效提升了區域黨建合力。
高坪鎮黨委副書記陳誠說:“高坪鎮被劃入金橋片區,共有4家成員單位,每兩個月在縣委組織部掛片領導指導下召開一次工作例會,共同討論確定片區內的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項目和具體實施辦法,這有利于我們集眾智、聚眾力。”高坪土陶僅僅是這次項目的一部分,通過資源整合,高坪鎮確定了“一帶兩園三量”(一帶:以農業大環線為依托,打造“鄉村振興”產業黨建示范帶;兩園:建設現代農業體驗園和黨群示范創業園;三量:黨員聯系盤活存量、黨員示范做大增量、黨群共創催生變量)的產業黨建工作布局,納入了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項目。
不到一年時間,地理位置并不優越的高坪鎮有3個村依托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項目,投入基礎設施70余萬元,共發展農業產業2200余畝,其中藍莓1600余畝、蜜本南瓜200畝、脆冠梨230畝,茶葉100畝,生豬養殖1200頭,實現了競進提質的巨大轉變。2017年全鎮總收入超過50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
? 培育農村骨干隊伍 實現頭雁領航
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離不開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目前,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農村人才缺乏,傳統的農村工作方式已很難適應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破解這一難題已到了關鍵時期。
經歷“過五關、斬六將”,蓬溪縣10名職業村黨組織書記陸續到工作崗位上履職報到。他們中有工作經驗豐富的優秀農民、工人、村干部,也有知識儲備豐富的涉農專業大學生。他們帶去的,是鄉村振興中急需的知識與才干。
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農家子弟劉曉金最近剛過完31歲生日。現在,他是蓬溪縣任隆鎮幸福橋村的職業村黨組織書記。幫助農民改變貧困現狀,是他多年來的求學之本。2011年,他邁出校門,在遂寧船山區永興鎮磨盤小村辦起了漁場。短短幾年,通過發展娃娃魚等特色水產品養殖,漁場已經實現年產值260萬元,帶領了周邊20余戶農戶實現脫貧致富。
幸福橋村作為省定貧困村,雖然在2016年已經脫貧摘帽,但村里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婦女,有一定的返貧風險。劉曉金的到來,給村民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一位已過花甲之年的老人說:“組織派來這樣一位書記,我們心里有底啊!”
談到幸福橋村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劉曉金拿出了一本泛黃的筆記本,翻開一頁指向一塊稻田,“通過調研,我發現幸福橋村有良好的水稻種植基礎,可以發展無公害有機稻和小龍蝦種養產業,且市場行情不錯。水稻可以提供小龍蝦生長環境,小龍蝦產生的糞便又是水稻天然的有機肥料。相信不到兩年時間,我們村一定會發生質的變化。”
在這條蜿蜒的鄉村路上,無論是蘭草村的中藥材,還是高坪的產業園,抑或是劉曉金的期待,折射出的都是無數黨組織、黨員在實踐鄉村組織振興中所付諸的生動實踐。他們把青春、汗水揮灑在了這片土地上,讓基層黨建的根基深深植入了鄉村振興的土壤里。(作者單位:中共蓬溪縣委組織部)(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