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45歲的舒軍,從小生活在曾是一片爛河灘的廣漢市三水鎮友誼村。父母帶著舒軍三兄妹住在破爛的草房里,在經歷過艱難的饑餓日子后,靠著包產到戶分下來的人均五分地種植傳統農作物勉強過活。地處廣漢市鴨子河、石亭江、綿遠河三江交匯處的友誼村,面積4.7平方公里,轄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618人,是廣漢市較為偏遠的一個村,過去也是最窮的一個村。很長一段時間里,友誼村都背著“發展緩慢”的包袱,集體賬戶資金幾乎為零,人均收入低于廣漢全市平均水平。
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友誼村抓改革謀發展,作為四川省級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及廣漢市級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改革試點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率先邁開步子。
如今,那個冬天打赤腳、平日只能撿哥哥姐姐衣服穿的小男孩舒軍,搖身一變,成為當地一家大型農家樂的老板,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友誼村也從曾經“揭不開鍋”的后進村,變為現在擁有全國文明村、全國“最美漁村”、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集體經濟十強村等多張高含金量名片,呈現出富裕、和諧、文明新氣象的幸福美麗鄉村。
窮則思變,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20多年前,因為窮,初中畢業在家務農兩年后,舒軍選擇了參軍,退伍后便一直在外打工。在外10年,舒軍始終關注著家鄉的變化。“那些年,農村資源要素市場進一步放開,村里部分有錢人開始承包挖沙后形成的水塘養魚、養鴨,但是產量很低,魚塘也只有8個,沒有形成規模。”舒軍說,自己當時在外打工,雖表面風光但實則壓力很大,可若是選擇回鄉也無法謀生,于是只能繼續漂泊。
轉折發生在2003年。父親病重,舒軍回到家里,遇見了時任村主任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鄒順明。“小伙子,你當過兵又是黨員,回來支援家鄉建設吧!參與村委會選舉,我可以教你水產養殖。”鄒順明的一席話如同“定心丸”,安下心來的舒軍第二年就參與了競標,包下了8畝魚塘,當時的承包費接近每畝800元。在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多部門派員帶領舒軍等人外出學習養殖技術,讓他一年的養魚收入達到了2萬元左右。
“鄒書記常常告訴我們,‘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舒軍說,鄒順明一直都在思考,要怎么帶領大家共同致富。鄒書記認為,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但如果村里沒有改革的好點子,依舊沒有出路。
“后來,鄒書記說,我們不僅要在水里掙錢,還要在岸上掙錢。”舒軍回憶道:“當時一畝魚塘產值3000元,鄒書記說要想辦法讓每畝魚塘的產值上升到6000元甚至9000元。”于是,友誼村在村“兩委”的帶動下,發展垂釣、開辦農家樂。“以前賣魚5、6元一斤,現在游客自己在魚塘釣的魚賣10元一斤,如果我們幫忙進行深加工則能賣到28元一斤,在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同時,大家的收入也大幅提升,干勁越來越足。”舒軍笑言,2013年,緊跟改革步伐的他,當年收入就翻了幾倍。
搶抓機遇,主動贏得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友誼村擁有了近380畝的魚塘,是村子最核心的集體經營性財產。“但是僅靠每年30多萬元的承包租金,遠遠達不到讓村民共同致富的目的。”鄒順明認為,必須要以改革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
2015年,全國著名的“改革之鄉”廣漢市成為四川省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首批縣級試點單位。
事實上,在此之前,在廣漢市委市政府、友誼村“兩委”的帶領下,友誼村就開始探索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2014年,友誼村通過“一清、二改、三統、四發”的模式,摸清全村資源、資產和資金總量:魚塘379.52畝、村建設用地24.27畝,共計403.79畝,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額為1521萬元,加上非經營性集體資產,共計2000多萬元。
在對村組集體資產資源清理的基礎上,友誼村將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所擁有的房屋、農業資產、其他生產性固定資產等經營性資產以及魚塘水面等資源性資產全部折股,除村集體持股29.11%外,剩下的70.89%的股權直接量化到3594名村民頭上。隨著全省首家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在友誼村成立,3594名村民成為村集體資產所有者,同時享受資產增值后的分紅收益。2015年,“友誼經驗”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的高度評價。
作為受益者之一,舒軍靠著村上發放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10萬元擴大自己的產業。舒軍的生意更加興隆,在他那里務工的村民也越來越多,解決了不少人的就業問題。
順勢而為,以新格局贏得新的紅利
現在的友誼村年吸引游客約30萬人,全年旅游收入超過8000萬元。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500萬元,年收入8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萬余元。
取得這一成績的關鍵,是股改后繼續盤活集體資產。“2016年,我們拿出285.88畝集體魚塘在廣漢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出租競標,最終以36.6萬元的價格成交。集體資產的增值就是靠競價出租、入股共同經營、收取管理費等方式實現。”鄒順明說,友誼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已成功招商融資了2億多元的社會資金,借助這些資金,友誼村布局上萬畝土地,著力打造集種植、養殖、垂釣、觀光、餐飲、住宿等于一體的易家河壩鄉村旅游區,吸引了兩家大型旅游公司的投資。同時打造歡樂水世界、湖泉花海等農旅項目,借助鄉村文化垂釣節、葡萄采摘節等活動,帶動當地老百姓增收。
友誼村還以省級“四好村”建設為抓手,在村莊上建基地、在基地上建景區、在景區里造景觀,將友誼幸福家苑、水岸別苑兩個新村建設與謝家、易家兩個老舊院落的生態改造和景區建設相結合,按照“小組微生”的模式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回來十多年,友誼村變化一年勝一年。”舒軍感嘆道:“現在村子發展越來越好,環境更加優美。留在村里的村民,要么在家經營農家樂、民宿,要么在村里務工,收入越來越高。每天吃完晚飯出來轉一轉,村民個個都是笑嘻嘻的,精神面貌特別好。”(責編: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