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均
摘 要:眾所周知,工程項目建設會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影響,但是工程項目的建設并不意味著環境保護的妥協與讓步,而是思考如何與環境和諧共處、相輔相成。此次考察,筆者參觀了樂清灣大橋與杭新景高速公路的在建工地,聽取施工人員介紹,收集大量的資料與數據,查閱了相關建設標準與規范,對當前高速公路項目建設中的環保狀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對如何減小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乃至于不對環境產生破壞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道路生態學 環境污染治理 道路工程 橋梁工程 項目建設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X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a)-0058-02
1 相關范疇及現狀的概述
項目建設環保問題事關重大,同時也是科學研究交匯的地方,涉及到許多學科,典型的如《道路生態學》。環境污染是個相對比較籠統的概念,在項目施工建設中環境污染主要有生態環境、噪聲環境、社會環境、空氣環境、水環境、水土保持這6種,在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需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以上污染在規劃階段就應充分考慮,并在實際生產施工中盡力避免。一條代表性的生態公路應具有以下特點:良好的生態位、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的景觀環境、以綠化為主的結構模式。這些特點共同作用,形成了與區域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公路系統。隨著浙江省高速公路網的形成,新的高速公路正向沿海和山區發展。此次調研中所參觀的沿海與山區兩高速公路在建項目,分別為:沿海高速公路為樂清灣大橋。山區高速公路為杭新景高速公路。以下為分項目的簡介與調研中的所見所聞。
1.1 樂清灣大橋
此次調研,筆者在樂清灣大橋參觀了建設指揮部、YS04標段項目部、樂清灣大橋節段梁預制場、樂清灣1號橋棧橋,對其在建設過程中所使用的污染防治手段與環境保護措施進行了相關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相關數據與資料。
在樂清灣大橋YS05標段樂清灣1號橋西岸附近是有著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中國生態保護最佳濕地”、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稱號的玉環漩門灣濕地公園,并將跨越茅埏島。茅埏島既可以作為樂清灣跨海大橋建設期間的一個最佳海中基地,同時也是大橋建成后觀賞跨海大橋的絕佳場地,形成了橋連島、島連橋的獨特海島自然人文壯觀景致,海島也必將發展成為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生態島。
但同時,濕地公園這一重大環境敏感點也對環保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樂清灣大橋YS04標段中,專門用于清洗水泥攪拌車的全自動環保清洗設備在水泥攪拌車通過時均會進行全方位的清洗,避免車上的塵土揚起造成空氣污染;污水沉淀池和污水壓濾機則能夠處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污水,對水中的沙土與其他固體顆粒物與污染物進行沉淀并處理,防止污水流入附近水體。
1.2 杭新景高速公路(G60N)
8月18日至19日,筆者到達杭新景高速公路建設現場,聽取建設單位指揮部和施工單位的技術人員的建設過程介紹和現場考察。該項目地處浙西南山區、丘陵地帶,沿線植物覆蓋率高達90%以上。此次調研,筆者參觀了項目建設沿線的環保建設情況,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對負責人員進行走訪調查,了解了很多項目建設中的環保問題與解決措施。
在項目工程設計中,充分進行環保考慮,堅持地質、地形、環保選線的原則。優秀的路線設計不僅決定了工程建設環保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是實現節能減排效益以及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實例:(1)該項目長大隧道縱坡基于甬臺溫高速公路貓貍嶺隧道安全評估成果,充分利用東低西高的地形走勢,盡量采用單向坡布設,以發揮“煙囪效應”,在確保隧道內空氣質量的同時減少排煙機開機時長,降低能源消耗和營運能耗成本。(2)在K164+100至K165沿溪路段,原設計為橋梁布設,但在地質勘探過程中發現K164+300是滑坡地質,因此在設計時取消橋梁,改為路基,并且將溪流改道。不僅消化了100多萬方的隧道洞渣,利用土石方反壓消除滑坡隱患,還形成了五畝的隧道救援站場地。
2 調查成果及對策與建議
從以上的調查情況可知,在現代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環保的觀念已經深深根植于項目建設的每一個方面。線型選擇、綠化改善、節能環保、用地優化,新科技、新技術的大量運用明顯減少了項目建設所帶來的各類污染。無論是在項目建設工地上還是項目部里,都能看見科技所帶來的污染減少。
各方面監管力量的加強與完善是帶來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省水利、環保廳等省級單位一年一次檢查,市、縣級單位半年一次檢查,同時建設單位委托第三方每月檢查并向政府機構和建設單位出具詳細的評價報告。這種嚴格的監管制度也促使施工單位更好地達成環保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節能減排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斷進步。水、土處理設施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棄土場的建設也脫離了挖坑填土的范疇。智能、節能設備、LED照明設施的大量使用不僅節約了能源,更提高了質量,節省了成本,也提高了綠化的效率和有效度。通過成立區域監控中心,通過集中監控的手段,可以減少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數量;通過路網交通信息的發布,使司乘人員能夠合理選擇行車路線,避免擁堵;同時也能集中調控有限的施救設備,達到設備的最大使用程度。
山區和沿海不同的地質、水文、氣候條件使得兩者在建設方面有著巨大的區別,在環保建設方面有著不同的思路。山區高速公路造價高,每公里達兩億,而我國企業營業執照資質中規定其只能承接不超過其5倍注冊資金的工程。因此,標段劃分時既要考慮潛在的投標人,又要考慮造價、資源獲取等因素。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大量地受到地形條件的影響,需要進行大量的填挖作業,而在相對較短的標段內要實現填挖平衡是相對困難的,因此需要對標段的劃分進行合理規劃。同時,環保措施大量地圍繞地質條件和用地展開。無論是護坡綠化還是隧道的優化設計,都是山區高速公路著重強調的環保措施。而在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設中,環境敏感點眾多。先進節能手段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尤其是大型橋梁的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環境污染本身就是相對籠統的概念,要做到完全防治可謂任重道遠。但從此次調研的情況來看,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利用項目部、預制場中水回用,減少施工場地(便道)揚塵;在山區高速公路擴大標段劃分,實現填挖平衡;更多引入高科技手段,實現施工全智能化;學習借鑒西方高速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使綠化更自然,減少人為痕跡;提高基層施工人員環保素質;加強監管機制,確保環保措施的有效執行。
公路項目環境保護是個很大的項目,但只要通過設計、施工、運營與養護人員的努力與貢獻,就可以使其對環境的擾動降到最低,未來工程項目的建設一定能與環境和諧共處、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 Tsunokawa J, World Bank W D, Hoban C. Roads and the environment: a handbook[J]. Worid Bank Technical Paper, 1997(376):X1-198.
[2] 照明工程學報專家組.中國LED路燈與隧道燈技術發展與應用報告[J].照明工程學報,2015(4):145-146.
[3] 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公路建設生態設計指南[S].2015.
[4] 浙江樂清灣大橋及接線工程建設指揮部著.浙江樂清灣大橋及接線工程創優實施方案匯編[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