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菊
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從事高校圖書管理的相關工作經驗,以智慧社會背景下的圖書管理創新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三條創新策略,包括:大力促進移動圖書館創新服務的開展、構建基于第三空間的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開展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等,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校 圖書館 創新 智慧社會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c)-0203-02
智慧是圖書館發展的靈魂,是圖書館服務建設的精髓。我國圖書館界一代宗師沈祖榮先生在多年前便把“智慧與服務”定為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的校訓,著名學者程煥文先生就任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智慧與服務”定為館訓,傳承了這一發展理念。圖書館承載著人類與自身愚昧搏斗的使命,為世人建筑智慧、文明、探索與進步的風景。
基于智慧社會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將為高校圖書館新時期的建設注入新活力,提供新的思路,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為高校圖書館的功能轉型與角色創新提供實踐經驗與可借鑒的模式。
1 大力促進移動圖書館創新服務的開展
高校圖書館的傳統移動服務方式主要是基于圖書館傳統服務的內容變遷,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如先進的觸摸屏接口、下一代平臺、社交網絡、集成的移動社交解決方案、讀者自助服務工具和交互式的通信服務的發展,以及移動用戶的增長與新一代移動用戶的到來,使得圖書館的移動服務在進一步完善傳統服務的基礎上,集成新的功能和服務,具備了充分條件,圖書館已經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和站在一個新的視覺來促進和鼓勵移動服務的創新發展。智慧社會,高校的移動圖書館服務使得用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信息服務需求得到最大化滿足和實現。移動圖書館提供面向用戶、面向時間、面向位置、面向情境的個性化服務和集群服務,使得圖書館的移動服務具備了智能的特點,社會化交互更加充分,個性化服務更加準確。
根據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讀者問卷調查顯示將近53.85%的用戶在最近1年更換智能手機;高達88.37%的讀者使用移動設備上網,其中59.30%讀者每天通過移動設備上網,52.20%的讀者認為圖書館提供移動圖書館服務非常有必要,46.7%認為圖書館提供移動圖書館服務可有可無但也會使用,而僅有1.10%的讀者認為沒有必要使用移動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用戶對移動圖書館服務的需求強烈,反應積極,圖書館幵展和深化移動圖書館服務成為形勢所趨。
移動智慧化服務實現的要求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一,支持多種終端訪問、多操作系統訪問移動圖書館服務;其二,無線移動網絡的廣泛覆蓋,支持隨時隨地的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的接入;其三,低資費上網;其四,能夠實現基于位置感知的隨時隨地接入的信息需求。全面拓展移動圖書館的功能主要包括:
(1)實現實時的資源獲取與移動定位服務。(2)拓展強大的檢索功能與工具支持。(3)支持全面的信息發布、查詢和預約服務。(4)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5)優化完善移動閱讀功能。(6)拓展虛擬付費服務,支持手機讀者卡的使用。
2 構建基于第三空間的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
阿根廷著名詩人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曾經說過“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筆者認為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的建設就是對這一理想的闡述和最佳實踐。對于高校用戶而言,宿舍是他們的居住場所,教室是他們的學習場所,他們需要一個除宿舍和教室之外用于學習、工作、生活、娛樂和社交的第三場所,例如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不僅要成為學校的信息中心,同時也要成為用戶的學習中心、活動中心和集社交、放松、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中心。第三空間不同于學習共享空間和一般圖書館空間,它包含兩者,并且超越兩者。打造新型、智能化、綜合性的第三空間是高校圖書館功能塑造和角色創新的重要創新模式。構建大學校園第三空間的載體和平臺是智慧社會髙校圖書館智慧化走向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圖書館第三空間服務的理念是致力于為用戶提供集空間、資源、利益相關者為一體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社交的多樣性、零門檻、零界限的大學的“心臟”。
“一個真正的第三空間”應該具備以下條件:(1)免費的或者廉價的;(2)中立的、接近或鄰近公眾的、易接近、可進入并且具有較強的適應性;(3)可以獲取食品或者飲料,這一點盡管不是必不可少,但卻非常重要;(4)對于經常來訪的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力;(5)必須是舒適的、自由的、放松的和受歡迎的;(6)可以認識和會見新老朋友。第三空間對其成員資格沒有設置正式的準入和排除條件,通過由不是最近的或者最親密的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來促進人們的思想交流、碰撞及其社會網絡的擴張,應樹立以下發展理念。
第一,彰顯圖書館使命、文化與社會職能。圖書館第三空間不僅是知識資源儲存地和傳播媒介,也是高校用戶了解歷史、文化和社會動向的場所,具有滿足用戶娛樂和社交需求,為人們的交往需要以及各種事務討論提供共享空間和服務的職能。
第二,創建大學用戶活動“中心圈”。圖書館第三空間構建的目標是形成高校用戶的信息中心、發展中心、展覽中心、社交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是高校用戶宿舍、教室之外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和社交的最佳去處。
第三,實現高校圖書館“物理場所”功能再造與創新。發揮圖書館作為“場所”的價值,整合圖書館內外空間,關注、提升、創新圖書館內外空間的價值,形成信息空間之外的多元空間。
第四,注重用戶參與。圖書館第三空間不僅要集聚信息資源,而且要集聚人的資源,形成人的知識交流中心,吸引、引導用戶參與空間塑造和知識創造,體現用戶需求和用戶智慧。例如通過學習共享空間的建設來鼓勵用戶討論參與。
3 開展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
基于物聯網的髙校圖書館智慧服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基于智能館舍的智慧環境服務和基于技術的圖書館服務。
采用物聯網技術架構的高校圖書館館舍,是一個集故障分析、設備監控、能耗管理、物業管理的智能化平臺,能實現對照明、設備、環境、安防等設施的智能化控制及統一管理。分布式的溫度傳感網絡、照明傳感網絡能夠對圖書館室內的溫濕度、照明、光亮進行實時監控和調節,館內的光敏傳感器能夠根據室內外光線的強弱自動打開與關閉光源,自動調節燈光亮度和窗簾的開啟程度,在實踐智慧社會綠色節能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同時為用戶營造良好、舒適的學習氛圍、閱讀氛圍。一個舒適化、智能化的圖書館環境能夠使用戶身心得到放松和自由,更好的與圖書館空間融合在一塊,與圖書館服務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用戶的學習效率,同時圖書館的服務價值和效果也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利用。
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主要以技術的應用為主,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第一,自助服務。通過基于的自助借還書機、小時自助圖書館等服務系統,用戶可以自主完成圖書的自助借還。應用技術還能實現對圖書文獻館藏位置的精確定位和三維導航,用戶只要通過終端或者移動設備終端顯示的最優路徑,便可輕松找到所需要的圖書文獻。
第二,個性化服務。通過技術可以獲取動態的借閱數據,記錄文獻的利用歷史和閱讀歷史,通過數據的累積,分析借閱量、借閱策略的影響因素以及用戶的閱讀偏好和閱讀行為及習慣,從而合理規劃和布局館藏資源,實現資源建設的動態管理,改進文獻流通策略和創新方案,提高文獻流通率。
第三,資源共享。在區域合作范圍內推行標簽的使用,統一標簽的使用標準,以實現區域性的資源整合和共享、服務集成和共享、文獻流通和傳遞。例如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聯合成立的高校圖書館技術應用聯盟,明確了圖書館之間的共同需求和規范,通過制定統一的、共同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圖書館可以提出自己的個性化需求,與廠商簽署協議,成立研發基地或者研究實驗室,從而得到真正符合圖書館自身需求的技術和產品。
第四,自動定位和導航服務。基于技術開發文獻導航定位系統,突破專業索書號和排架方式的限制,幫助用戶直接獲取文獻的館藏位置,快速找到文獻,實現用戶自主式的查找和獲取文獻,并且實現靈活多樣的排架,建立個性化圖書館區域。用戶輕松利用各種手持設備通過、自動定位圖書的館藏位置,而不受圖書館錯架、不在架的影響,避免了在查找精確文獻上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且在用戶的微機終端或者移動終端顯示到達文獻位置的最佳路徑,引導用戶輕松找到所需書籍。
第五,多維交互服務。可與智能手機的卡結合,提供基于移動智能手機等手持移動終端的智能借閱、查詢、定制、賬戶交易、導航定位的智能移動服務。
4 結語
智慧社會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目標是實現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創新和角色創新,完成轉型與超越。國內高校圖書館在服務創新的建設和實踐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應該努力尋求支持與合作,探索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構建服務創新體系,制定具體的實施策略并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 袁新宇,宋冰.論高校圖書館圖書資料信息化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辦公室業務,2015(5):96.
[2] 賈東琴.高校圖書館組織機構變革歷程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2):28-36.
[3] 劉桂賓.館藏資源建設與圖書館服務質量定量評價——以南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5(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