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家
摘 要:體育鍛煉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好處,同時其在調整心理狀態上也一直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正處在長身體的主要時期,他們正在逐漸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管是生理系統的成長還是心理環境的完備,都需要高中生按照積極向上的方式來加強自身的內外系統。下面該文章主要對體育鍛煉方式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意在提升學生對身心健康的發展跟心理素質的養成方面的認識跟了解。
關鍵詞:體育鍛煉方式 心理健康關系 研究 高中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a)-0214-02
學校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德育工作且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構成部分。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及時將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給有效解決,促使學生成長的更加健康,儼然已經是現階段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現階段,體育運動已經占據都市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大多數的發達國家中,政府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于食品安全跟文化教育以及醫療衛生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一直都認為體育在積極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經過體育鍛煉,人們能夠以高昂的精神投入到學習跟工作中,同時越來越多的體育內涵開始出現。隨著社會的進步跟發展,競爭也變得尤為激烈跟殘酷,這不僅對人們生理健康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同時也對心理素質上提出了高層次的需求。就高中生來講,他們的身心尚處在發展時期,更要對身體健康跟心理素質給予一定的重視,這不僅是個人健康成長提出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也是社會發展所提出的要求。
1 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身為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朝氣的群體,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強、能迅速接受新鮮事物以及豐富的情感等特征。最近這幾年,由于二胎政策的開放,學校的增多,高中生的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相應的多多少少就會出現一些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早已成為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主要影響的一類疾病,其中女生得病的數量普遍要比男生高一些,年級低的學生得病的數量普遍要比年級高的學生多,其中經過調查發現得心理問題最嚴重的學年就是高中二年級,且仍然在逐漸上升。高中生的身心還處在發展時期,大多數學生缺乏較強的抗壓能力和意志力,對危機的意識跟協作精神等方面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另外,在學習中高中生還會表現出緊張,對人機關系跟學業壓力等的處理上有所恐慌。盡管有的高中生其在年齡上已經達到成年人時期,可是其心智并不成熟,畢竟高中生跟社會的接觸甚少,他們自身依然處在依賴跟獨立、幼稚跟成熟的矛盾階段,一旦碰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常常會自動將其忽視掉或者是躲避起來,導致很多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被人接受跟理解的,最終以一種消極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引發心理疾病。
2 體育鍛煉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作用
據相關數據顯示,很多的疾病例如癌癥等其成因都跟心理問題息息相關。一旦人們情緒發生很大的波動,那么其身體中的應激反應很容易就會引發這些病癥。由此可知,心理狀態如果不好,那么相應的就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就體育的基本功能來說,運動能夠加強人們的協調性跟肌肉力量,站在這個角度來看運動利于人們維持健康,減緩衰老。長時間的體育鍛煉一樣利于人們的心理健康,方便人們通過運動將壓力充分釋放出來,緩解人們的焦慮等問題,促使人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減緩心理問題上,體育鍛煉一直以來都在發揮著以下幾大作用:第一是通過運動人們能夠振奮自身的精神,提升自信心,穩定鍛煉者的情緒,減緩疲勞。第二是通過體育鍛煉人們的智力水準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注意力會更加的集中,加強人們的思維反應能力。第三是通過體育鍛煉利于養成堅韌的意志力,加強人們的社交機會。在進行體育鍛煉時人們多多少少都會遭受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鍛煉者不斷的挑戰自己,克服這些困難,養成堅韌的意志品格。同時,在運動時人們會不同程度的會跟他們產生聯系,而社交能夠幫助鍛煉者不再感到孤獨,加強他們跟他人展開交往的機會,進而促使他們減緩心理問題。據研究可知,高中生的運動能力跟其心理素質有著極為嚴密的關聯性。運動能力強的學生普遍具有很好的心理素養,而運動能力低的學生根據體育鍛煉可以幫助其轉變自身內向的性格,且也會幫助形成更加良好的心理素養。由于長時間堅持體育鍛煉,體育鍛煉跟心理健康兩者間會發生多重的互動,學生不僅會根據體育鍛煉來維持自身的健康,而且還會借以將學生那些消極的情感體驗給有效的轉移,加強他們的應激適應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
3 結論跟建議
在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一直以來都在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體育鍛煉在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健康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是眾所周知,所以,高中階段的學校要以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主,經過體育鍛煉來使其心理素質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使其健康的成長起來。
3.1 對體育理論課的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協助學生把體育鍛煉帶入到學生平時的日常生活中
高校要對體育理論課方面的教學予以極高的重視,經過普及跟梳理那些體育理論的方式促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明確體育的作用跟功能,掌握心理健康的作用,做到真正的將生理健康跟心理健康相融合在一起。身為一名體育教師,要第一時間將自身的理論能力跟專業素養提高到一定的水平,達到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提出的要求,協助學生去解決各式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要注意幫助學生,并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多設立一些樣式繁多的體育項目,讓學生自行選擇,按照自身的興趣選擇自己最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這樣一來,學生的特點跟長處就會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幫助學生在恰當的體育項目中尋找到樂趣,并將自己的才能有效發揮出來。
3.2 注重鍛煉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的意志力
在展開體育教學時,教師要跟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學生不良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并找到原因,選取相應的體育鍛煉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著重注意鍛煉高中生的意志力,逐漸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要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選擇跟他們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體育項目與鍛煉內容。由此一來,學生很快便會集中到運動上,從中體會到運動帶來的樂趣,舒緩他們的心理壓力,或者是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效果。
3.3 關注體育“特困生”,創造積極的鍛煉氛圍
就那些心態不平穩、缺乏運動細胞或者是心理素質過低的學生,教師要更加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重塑自信心,找到其自尊心。要根據有效路徑來減少他們的心理重擔,逐漸減少學習的要求跟難度,幫助他們重新取得自信心跟積極的學習心態。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的肯定跟鼓勵他們,做好心理疏導方面的工作,創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逐漸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
3.4 積極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鍛煉中,逐漸融入終身體育的理念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的指導學生投入到體育鍛煉這一過程中,養成學生終身體育這種理念。教師要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只有這樣才會完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正確掌握鍛煉方式跟健身的知識,并達到理想中的健身效果。
總而言之,適當的運動能夠幫助減緩學生的身心疲勞,校方一定要注意運動的時間跟強度,設置適當的體育課程。另外,體育教師要知道,身體健康跟生理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學中要恰當的引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做到自我調節。此外,校方也要對心理健康教學給予一定的重視,進而提升學校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識,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蔣婕.高職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研究[J].成才之路,2018(4):7-8.
[2] 屈俊鋒,白洋.基于科學研究的體育鍛煉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分析[J].知音勵志,2017(2):36.
[3] 江孟翼.體育生活方式與中學生身體健康相關性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1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