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博、QQ、微信等溝通形式從全方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現代大學生。“微時代”的出現在便利于人們溝通的同時還在各個層面影響著大學生的想法,給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多元化的挑戰。文章根據“微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戰及對策分析,首先說明了微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接著敘述了“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的挑戰;最后闡述了“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問題解決方法。
關鍵詞:微時代 思政 挑戰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a)-0215-02
高校的專業性教育是為了推動社會棟梁的培育,可是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一方面要增強對學生的專業類文化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又要關注對學生思政教育層面的工作。高校思政教育是學科教學和棟梁培育當中的一個關鍵內容,在推動高素質棟梁的培養,伴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運用于發展,“微時代”的出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有關“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的首要挑戰和有關問題處理辦法都需要從實際行動分析中進行探索和研討。
1 微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
在微時代背景下,消息散播非常容易迅速,有著多種元素和個性化的發展特性。大學生的思想普遍比較活躍,愿意接受挑戰和新鮮的事物。因此在微時代的背景下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展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
1.1 互動網絡化
伴隨網絡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社交活動越來越多姿多彩,給時代的發展、學生的社交活動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性和條件,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溝通距離,能夠經過網絡平臺開展信息溝通和社交互動。有些大學生喜歡平時在互聯網平臺上發發自己的日常照片分享,或者是發表自己對某一個話題的看法,可以通過聊天的形式和好友分享自己的心理狀態。從大學生的社交網絡貨活動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學生們實際上喜歡經過聊天的方式開展感情上的溝通和互動,經過交流得到真實的樂趣和感情寄托[1]。
1.2 生活創造性
現在微時代的發展轉變了人們的信息溝通形式,尤其是現在大學生對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經常隨時隨地的用手機照相或者是上網閱讀、聊天等等,這些電子設備已經變成現代大學生知道獲得信息的重要路徑。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85%的大學生在使用智能電子設備上網,通過手機來開展微信、QQ、微博等溝通,可以隨時隨地的發表對熱點話題的看法,或者是記錄自己的生活動態。
1.3 學習電子化
微時代的發展打破了大學生原有的學習模式,也打破了老師教課的形式,老師能夠利用課件進行教學,學生可以用電子設備的網絡來開展自主學習。比如學習某一個知識點,利用電子設備很快就能查到,老師在課堂上再多加指導,養成老師和學生良好的互動,如此一來,課堂的教學成效會事半功倍,比上課收學生電子設備要好多了,合理利用起學生的電子設備[2]。
2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的挑戰
2.1 教育的主導型地位受挑戰
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體是老師,學生是被動接受者。可是大部分的老師善于運用居高臨下的教育模式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他們覺得老師是極具權威性的主導者,在教學中倡導講解式教學方式,很難展現學生的主導性地位。在詳細的教學過程當中并沒有跟學生做到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在微時代的發展環境下,大學生借助網絡平臺開展情感和信息上的溝通和交流,信息之間的傳達是平等的。不管什么身份什么人物,大家都能夠隨時隨地隨心的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2.2 備受輿論的壓力
網絡溝通平臺的誕生,擴大了宣傳渠道優化了信息宣導速度,由此也給高校的監管制度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所有人都能夠開展信息的分享和宣傳發表信息、散播信息的權利。這也導致各種輿論消息被大肆散播,無法保障消息的真實性,這種消息一經發布和散播會導致大學生產生盲目的心理,尤其是有些虛假和消極的消息,對大學生的思想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大學生愛好集體活動、思維新穎、活躍,學校無法掌控有關發展走向,這也導致現在學校里的輿情監督和輿論管制工作處在尷尬發展時期,地位無法有效地進行思政教育工作[3]。
3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問題解決方法
3.1 網絡式學習
高校思政教育實行的過程中,院校可以按照學生們的現實學習風格,對思政教育模式開展開放型創新,讓大學生可以利用自己舒服的方法進行對思政教育課程的學習。比如學校可以稍微減輕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建立網絡化課程,思政教育課程的詳細學習時間、地點和進程等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生還可以自己在學校的官網上,用學號進行注冊,落實在線利用網絡進行課程的學習;而高校針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可以在網絡課程的設定上,給學生尋找收集有關的教學資料,作成電子課件的形式、視頻或者文本課件等,一并上傳到學校官網上,可供學生們下載自主學習思政教育,提升院校思政教育資源的使用率。
3.2 溝通和互動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行的過程中,如若是老師自己單方面的對學生開展理論性的知識教學,不單單會導致學生對部分理論觀念心存疑慮,還會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看法和學習意愿無法得到充分的表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網絡“微時代”的背景下,學習可以運用前衛的網絡信息技術,在校園官網上給學生帶去更多的學習、溝通和互動的機會,像微信公眾號、校園貼吧、公開課網站等等,學生都可以在當中表達自己個人的學習成就和心得。這種交流式相互學習的形式下,促使高校思政工作兼具更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和現代大學生課程學習的基本特征與需要相一致,所以凸顯實踐的意義。
3.3 信息多樣化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搜集大量的多元化信息,在時代性熱點問題的廣泛受矚目的過程中,理論聯合現實,促使思政教育課程的學習更深入化。學習可以激勵所有大學生在微博、QQ、微信等互聯網平臺軟件的運用中,學習新事物、新知識、迎接新挑戰,正確使用“微時代”背景下的網絡信息通訊工具推動多樣化的學習。
3.4 增強輿情監督
微時代發展背景下往角落已經成為學生之間主要溝通的捷徑,經過增強校園輿情監督,有效地進行思政教育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全面的解決網絡輿情,保障院校思政教育氛圍的穩定性。高校應該運用微媒體等看重學生的發展,第一時間掌握熱點話題,增強輿情監管,把握輿情發展動向,院校還需要重視學生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點擊率比較多的信息,可以掌握學生們的思維動向。
4 結語
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推動科技層次的提升,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不同的模塊中都有運用,給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產能等提供了便利,也轉變了過去傳統單一的教育、教學模式。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課程教授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們的真實學習需要,教學成效也不堪設想。在多媒體“微時代”背景下,運用不同的網絡平臺,可以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更加寬廣的教學宣導平臺,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模式更具有多樣性和生動性,而且可以在一定的互動體系的運用前提下,知道高校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真實學習需要,讓課程教學的完善和更新更富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郭蕓,劉敏.微時代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探討[J].高教學刊,2018(2):170-172.
[2] 張騰.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文學教育(上),2017(7):130-131.
[3] 雷結斌,郭優.“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路徑探討[J].職教論壇,2016(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