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鑄
9月4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會議,對推進蘇北農村住房改善這一鄉村振興的標志性工程進行具體安排,定下了“時間表”、明確了“路線圖”。對蘇北縣區而言,推進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工作,既是落實省委、省政府專項會議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我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的關鍵抓手,顯得十分重要而緊迫。在具體工作中,要講究辯證法,用辯證思維指導工作開展。
堅持“快”“慢”結合。所謂“快”,一是快速響應省委省政府決策。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要求的重要舉措,是順應“四化同步”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對農民群眾期盼的積極回應,江蘇農民居住條件一定要走在全國前列。對此,我們必須快速響應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用系統化思維謀劃推進農民進城入鎮留村各項工作,盡快補齊農村住房這塊現實短板。二是快速解決困難群體問題。要將“四類群體”危房、漣沭扶貧片區和省定經濟薄弱村內的一般村莊和低收入農戶、因生態保護或存在安全隱患的村莊、“破危差散空”村莊、全村居民住房改善意愿強烈村莊優先納入住房改善范圍,盡快改善他們的住房條件。同時,結合沭陽目前實際,將京滬高速和宿連高速沿線村莊也納入住房改善范圍,確保因高速建設需要征地拆遷的村莊能夠快速安置。三是快速試點引路。堅持按照進入城區、鎮區、新型農村社區、特色村莊,靠近各類產業園區、國省干道等交通干線的“四進兩靠”原則,科學布點新型社區。目前,沭陽已規劃在三年內新建新型社區20個,改擴建新型社區24個。其中,創建市級示范社區4個,示范效應形成后,在全縣范圍逐步推開。所謂“慢”,一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遵守規律,尊重民意,穩步推進;二是不能急功近利,農村住房條件改善與農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要注重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杜絕“造盆景”的政績觀;三是不能疾風暴雨,要摒棄“運動式”“一刀切”等強迫命令的工作方式。
堅持“統”“分”結合。“統”就是要抓好縣級“五個”統籌,即“空間布局統籌分配”“規劃設計統籌審定”“建設資金統籌安排”“土地指標統籌保障”“建設主體統籌安排”。在資金統籌方面,沭陽縣委、縣政府在未來三年中安排60億元財政資金,用于改善農民住房條件中農戶搬遷復墾補償、集中居住區建設、進城入鎮獎補、貧困戶兜底等支出。所謂“分”,一是堅持科學分類。將全縣36個鄉鎮分為六個片區,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建成富有特色、發展多元的新型社區。其中“花木片區”的5個鄉鎮為相對集中的精品示范片區;“木材家居片區”的7個鄉鎮為相對集中的產居一體片區;“扶貧片區”的3個鄉鎮為全部集中的規模建設片區;“西南通宿片區”的4個鄉鎮為適度集中的先行片區;“城郊片區”的3個涉農街道為統一集中于縣城的片區;“普通片區”的鄉鎮實行適度集中居住。二是堅持成果分享。住房改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為此,要把土地增減掛鉤節余資金、城市土地出讓金等優先用于農村建設,切實讓農村農民分享城市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明確職責分工。成立縣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住建局、國土局、財政局、城管局、環保局、教育局、農工辦、規劃辦、供電公司、通信協會、督查室等單位為成員單位,全力支持工作開展。各鄉鎮場(含涉農街道)也要相應成立專門工作組,全面落實省市縣決策部署,扎實有序推進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工作。
堅持“高”“低”結合。所謂“高”,一是建設水平高質量。對重點建設的44個新型社區,全部制定建設導則,對用地布局、基礎設施、新建農宅、環境整治、文化建設等多項規劃進行細致規定,確保規劃執行、招投標管理、合同管理、施工管理等各環節嚴格規范。同時,在建設過程中注重利用資源稟賦,延續和保留鄉村風貌,加強風貌管控,優選編制新建農房設計方案和既有農房風貌改造方案,充分體現鄉村特點和地方特色。二是基礎配套高標準。新的居住區做到水、電、路、有線電視、通訊網絡“五通”和道路硬化、路燈亮化、居住綠化、環境潔化、整體美化“五化”,具體是做到“五個100%”,即自來水到戶率100%、污水處理率100%、三類以上公廁合理設置率100%、主干道硬化率100%、路燈安裝率100%。三是公共服務高水平。新型社區全部配置“1+1+6”公共服務設施,即配建鄰里中心和幼兒園,配套文體設施、老年活動設施、青少年活動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商業金融服務設施。所謂“低”,一是做到低樓層。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考慮農民生活習慣,不逼農民上高樓,新建農民住房原則上不超過3層,讓農戶享受田園生活樂趣。二是做到低差價。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44個重點建設的新型社區配套設施,全部由縣財政兜底承擔;44個以外的新型社區配套設施,由縣財政按2萬元/畝的標準予以保障,讓農民群眾只需要補齊2-8萬元房屋差價就可以住上新樓房,切實防止“因搬致貧”問題。三是關注低收入人群。對沭陽3.49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68萬戶低保戶、2319戶分散供養五保戶、0.99萬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做好政策“兜底”工作,確保人均住房面積不低于18平方米。對家庭人口少的,建設小戶型房屋,實行“拆一還一、不找差價”;對家庭人口多的,建設“共有產權”大戶型房屋或提供“廉租房”;對暫時不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危房,在一年內全面完成危房改造。
堅持“軟”“硬”結合。在注重加強社區房屋質量、配套設施等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社區管理、文化傳承、產業配套等軟件建設。在社區管理方面,要探索建立村居管理片區化、基層組織穩定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物業管理市場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其中,村居管理片區化,是指由鄉鎮領導班子成員任“包片干部”,中層干部任“包村干部”,高位統籌相關行政村及新型社區管理運行工作?;鶎咏M織穩定化,是指行政村村支“兩委”保持不變、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及享有的權利保持不變。公共服務一體化,是指在新型社區共建共用教育、醫療、文體設施、商業服務、鄰里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物業管理市場化,是指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選聘有資質的物業管理公司,為新型社區提供專業化、市場化物業服務。在文化傳承方面,注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發掘和溯源,努力挖掘和培植鄉村特色文化,留住鄉愁記憶。在產業配套方面,發揮3000萬元創業風險扶持資金的激勵作用,依托花木特色產業、木材家居產業,完善“互聯網+三農”沭陽模式,支持農民通過小工廠、小服務、小物流、小網店、小農場等“五小”形式進行創業,在集中居住區內發展一批就業靈活、收入穩定的“三來一加”項目,幫助農民實現家門口創業就業。
(作者系中共沭陽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