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會成 侍海兵
土地是實現鄉村振興至關重要的發展要素,也是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的關鍵要素。省委、省政府在《關于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把深化土地綜合整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其中明確要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全面實施具有江蘇特色的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充分發揮土地綜合整治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城鄉融合、脫貧攻堅等方面的作用,放大土地綜合整治效能。近年來,灌云立足縣域實際,充分發揮土地這一生產要素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關鍵作用,加快生態型土地綜合整治,有力推動了農民住房條件改善。
精準實施土地整治項目,以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民集中居住。“十三五”以來,灌云縣堅持土地整治項目向經濟薄弱村和貧困片區傾斜。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科學編制《灌云縣土地整治規劃》,將“十三五”初確定的全縣92個經濟薄弱村和沂河淌片區納入土地整治重點區域,省以上投資土地整治項目、縣級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項目、一般土地整治項目重點向貧困區域傾斜,著力實現耕地增加、效益提升,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緊緊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增減掛鉤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共組織開展了217個項目的實施,整治田水路林,改善生產條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有效改善了項目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其中,總投資3.5億元的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實施范圍涉及5個鄉鎮,覆蓋19個貧困村,規劃建設總面積10多萬畝,實現新增耕地近千畝,新增糧食產量約465萬公斤,項目區內農民人均年收入約增加540元。“十三五”以來,灌云縣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71個,讓896戶群眾從原先零散居住和條件落后的環境搬遷住進新樓房。2017年,灌云縣在經濟薄弱村南于村開展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扶貧試點工作,財政統籌使用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收益,專項撥付2000余萬元用于新建安置小區,已完成建筑面積26043.84平方米,安置村民115戶,配套建設了包括958平方米的辦學點、120平方米的農村公廁和440.5平方米的村民服務中心在內的基礎設施,建成的安置小區實現了集中供水、供電、供氣,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充分發揮土地整治多功能優勢,以產業的融合集聚推動農民集中居住。灌云縣堅持土地綜合整治與產業提檔升級相融合,大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結合項目區的農業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項目,與產業基地建設相結合,充分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引導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向適宜區域集中,做大做強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灌云縣在伊甸園景區附近貧困村安排建設規模320畝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騰出的建設用地空間和節余指標收益反哺當地鄉村旅游發展,增強了產業發展的動能,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400多戶貧困家庭提供了就業崗位;龍苴鎮石門村依托土地整治項目,大力發展設施栽培,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園,年可生產各類反季節蔬菜8000余噸,產值2億多元,村人均收入超過13000元。全縣調劑2200余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用于新建鄉鎮工業集中區12個,引入工業項目48個,公益事業及公共基礎設施項目65個,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
持續釋放土地整治政策紅利,以資金的統籌使用推動農民集中居住。灌云縣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全域覆蓋、增減掛鉤指標異地交易等方式,實現政策效應疊加、資金統籌使用,持續推動集中居住區建設。僅2017年,灌云縣就在省域范圍內組織交易掛鉤節余指標1201.2畝,交易價款為5.98億元,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扶貧產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為推進農村集中居住注入了新鮮血液。2018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管理辦法》,規范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收益的原則、調劑和收支等方面的管理,肯定了此項工作對全面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和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的重要意義。自然資源部也于2018年7月專文明確了平衡、調劑和統籌多措并舉的補充耕地方式,這是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江蘇省國土資源廳自2017年起,每年集中組織開展省內經濟薄弱地區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專場。2018年,灌云縣已經組織申請了首期500余畝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將為全縣有序開展整村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提供重要的資金保障。
實踐表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抓住土地資源這一核心資源,用好創新發展這一重要工作方法,經濟薄弱的農村地區脫貧攻堅就會取得顯著成效,鄉村振興就會取得重要進展。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更加自覺地用好用足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關政策,緊緊抓住“集中居住、生態宜居”這個“牛鼻子”,加快實現由工程技術方式的土地整治向兼顧“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和諧、持續改善”的生態型土地綜合整治方向的轉變。
一要注重統籌多方面利益訴求。根據搬遷農民的年齡結構、經濟收入、勞動就業能力以及特殊人群情況制定精準幫扶和住房搬遷計劃,最大限度惠及農民,讓農民搬得起,更要穩得住;讓鄉村基層干部在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找到發力點,在有為者有位和有為者有益的良好氛圍中找到支撐點,讓農村富起來、美起來。
二要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條件,必須堅持系統謀劃,頂層設計,統籌空間、資源、環境與搬遷人員的關系,完善各類配套制度,做到土地、交通、村鎮、住建、產業等“多規合一”,優化農村整體和新建安置區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高標準開展農民集中安置區的規劃設計。
三要拓寬多元化投入的資金來源。堅持政府主導,財政統籌,引導和聚合耕地開墾、高標準農田建設、鄉村道路、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節余指標交易收益等涉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鼓勵PPP、農業合作社和從事糧食生產、農業觀光旅游企業等社會資本的投入,形成多元共投的資金來源渠道。
四要健全多維度協同的創新機制。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土地整治項目在城鄉之間、發達和貧困地區之間的分布,進一步探索建立集中居住項目管理機制、集中居住區的社區化治理體系,以及專項用于貧困地區的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機制,建立完善資金籌集機制、社會資金參與機制,規范扶貧項目資金監管機制和督查督導機制。
(作者單位:灌云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