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軍
你離百姓越近,百姓也才離你越近,你把百姓裝心里,百姓才會把你放心上。只有真正和百姓走到一起、融到一起,才能看到他們的真實生活,聽到他們的真切心聲。
宜興市徐舍鎮聯星村是我和無錫市公安局掛鉤聯系的經濟薄弱村。從2016年8月第一次到村里走訪調研算起,我已多次來到這里。每次與村民在一起,心里就充滿力量,每當走到田間地頭,總有一種回到家的踏實感。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便到了聯星村。在干凈整潔的鄉道兩旁,數千畝藕田一眼望不到盡頭。秋風起,蓮藕肥,上午的聯星村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初秋時節的蓮藕已經成熟,村民們正興高采烈地從水里挖起一節節色白如雪的蓮藕,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一)
呼吸著農村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眼前這一幕豐收場景,讓我不禁想起前年剛來時,這里還是一片連年內澇、糧食欠收的經濟洼地。那時候,村里的百姓們眉頭緊鎖,為生計犯愁。
聯星村是江蘇最大、地勢最低的萬畝圩區,由于連年澇災,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前年七月份的持續暴雨,更是雪上加霜,6000多畝糧田一夜間成了“澤國水鄉”。結對幫扶、脫貧攻堅的擔子,落在了我們的肩上。
脫貧攻堅,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關鍵看是否用心。為推動經濟薄弱村脫貧致富,無錫市公安局與聯星村結對幫扶共建,深入摸排問題,找準對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無錫市公安局瞄準聯星村地勢低洼的特點,在去年幫助引進了一家浙江農企。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蓮藕種植,逐步讓這個昔日的經濟薄弱村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道。
在鄉道的路邊,我遇到了村支書王俊。看到我,他十分熱情地迎了上來,猶如迎接來家里串門的親戚。
“自從局里和我們村結成了親戚,民警三天兩頭往村里走,和我們一同尋找解決辦法,讓我們更有信心建好自己的家園。去年村里蓮藕種植流轉了4000畝土地,今年又流轉了1500畝,大家的干勁都足得很。”看著路兩旁蓮藕豐收的熱鬧場景,王書記和我講起了集體土地流轉給村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去年,聯星村成立了集體土地流轉合作社,第一期流轉了4000畝土地,專門開展蓮藕種植。村民土地流轉收入翻了一番,增加村級財政收入約90萬元。同時,為解決村里留守人員的就業問題,我們還建立了農村勞動力合作社。今天在田間勞作的村民就有本村及鄰村的剩余勞動力,在種藕、收藕、除草時打打零工。這樣一來,村民的流轉收入增加了,勞動力閑置的問題也解決了。”
“村民周繼根就嘗到了甜頭。5年前,他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無法下地勞作,只能把田地拋荒。現在,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一年就能拿到7000多元。種了一輩子地的他對我說:‘過去村里地勢低洼,糧食產量不高,很多人年紀也大了,做不動了。現在村里能把土地流轉掉,既有流轉款,又可以空出來做做零工增加收入,真是好啊。”
(二)
走在鄉間小道上,風吹荷葉,綠浪翻轉,遠處的村莊在千畝荷塘的映照下顯得詩意十足,在環境優化的同時,種植糧食的深水區也變成了種植蓮藕的蓄水池。
在荷塘邊有不少游客正拍照留影,美麗的風景定格在一個個瞬間。村里的干部說,今年村里擴大面積種植了一批觀賞荷花花種,明年還準備在村頭散落的溝渠都種植觀賞荷花,以此吸引城里游客,增加村民的收入。和王書記簡單交談后,我請他帶我到村里轉一轉,看看聯星村的新變化。
改建后的聯星村,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寬敞的村間小道和淳樸的農家生態。走到一處健身廣場,我恍惚間感覺似曾相識,詢問后才得知,這里就是去年我和村民座談的東夾浜廣場。在無錫市公安局的援助下,原來破舊廢棄的倉庫和高低不平的水泥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煥然一新、設施齊全的健身廣場。村民們有的三五成群用器材健身,有的還在熱絡地聊天,一片熱鬧和諧的景象。
我上前和一位正在健身、精神矍鑠的大爺聊起來。他告訴我們,以前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顯得單調貧乏,現在好了,走出家門就可以鍛煉身體、活動活動筋骨,累了還可以在廣場和大家拉拉家常,不僅生活環境改善了,也讓鄰里關系更加和諧了。
“如今,這片廣場解決了村里老百姓沒地方健身鍛煉的苦惱,已經成為村民經常健身、跳舞、打球的地方,有了這片廣場,村民們別提多高興了。”王書記告訴我。
(三)
村里經濟發展了,大部分村民生活改善了,我們還要更多關注那些因病致貧、因澇受災的百姓,讓最急需幫助的人感受到溫暖,帶動“少數人”改善生活,不讓一個人掉隊。
貧困戶生活情況的改善一直是我心頭牽掛的事情。我來到村民小陳家中,了解他還有哪些困難。小陳正值壯年,但由于父親、女兒均患有惡性腫瘤,只能辭去工作照顧他們,這讓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看到我們來慰問,小陳不住地道謝,言語間流露出淳樸與敦厚。我勉勵他一定要堅持對生活的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并囑咐鎮村干部落實好醫療救助脫貧政策,加大慈善救助幫扶力度,使他們得到有效的醫療保障,盡早擺脫生活的困難。
離開小陳家,我徑直來到村委會,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們一起座談,大家積極為加快蓮藕深加工產業發展、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等脫貧關鍵環節出謀劃策。如何促進本村本土人才回流,鼓勵民營企業家、高校畢業生返鄉到村工作;如何大力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讓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豐富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如何進一步加強對農村貧困人員的精準幫扶,利用各種資源有效對接貧困對象……一個個高質量的建議讓我看到村干部和村民做事干事的精氣神,令人鼓舞、給人信心、讓人振奮。
走出村委會,不知不覺天色漸暗,道路兩邊整齊劃一的路燈照射出明亮的光。一路走來,往日薄弱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不僅路燈亮起來了,治安探頭紛紛豎起來了,路口減速帶和標志牌也都安裝好了……
悠閑散步的村民迎面走來,一位村民正在感慨,“以前沒有路燈、標志牌,一入夜就到處漆黑一片,大家都不敢出門,如今走在亮堂的道路上,就算是深夜也不怕”。
王書記對我說,“在無錫市公安局的支持幫助下,現在村里的環境明顯得到改善,各項基礎設施都比以前好了,晚上去哪里都是亮堂堂的,村民出行也更安全更便捷”。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是對脫貧攻堅工程的最佳詮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激發內生動力、增強發展能力才是脫貧致富的最佳選擇。
(作者系中共無錫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政府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
張大偉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是新話題,但一直是基層干群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已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三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參與者,他們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位是鄉鎮黨委書記,主政的鄉鎮去年是縣里的全面先進,個人各種獎勵加起來足有“兩只手”。除了工業招商引資項目完成較好外,主要得益于他們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他所在的鄉鎮原來有個4萬頭規模的養豬場,以前老是為了豬糞污染的事情發愁,曾被環保部門處罰過多次。鄉鎮和養豬場想了不少辦法,最終通過鄉鎮的撮合,養豬場成功流轉了所在村的2000畝地種油桃。養豬場的豬糞通過處理后當作桃樹的肥料,不再施化肥,無公害品牌幫助油桃賣出了高價格,同時養豬場也減少了外地處理豬糞的運輸成本,還附帶解決了村里部分百姓的就業問題。通過此舉,鄉鎮完成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務,養豬場靠循環農業提高了效益,村里群眾增加了收入,可謂你好我好大家好,三好合一好。
另一位也是鄉鎮的主要領導,但是他的狀況不如前一位,天天膽戰心驚,深怕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出紕漏。因為上面有要求,每個鄉鎮都要有一個千畝以上成方成片、單一品種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他們鄉鎮里僅有一些果樹,但是一直苦于找不到大戶來承包經營,迫于上面任務的壓力,他們開出了絕對的優惠條件--不僅免去果園三年租金,而且擴建的果樹苗費用也由鄉鎮代墊,待大戶盈利后返還。最終果園是有人來承租了,但是從果園目前經營的情況看,不是太理想。他作為鄉鎮主要領導,如果三年內這個大戶跑路了,不僅政績沒了,鄉鎮代墊費用也沒了。
還有一位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外出務工者,在外奮斗了十幾年,攢了一些錢,后經老家村干部的勸說和相關“扶持政策”的吸引,返鄉流轉土地搞規模種植。先是讓種植西紅柿,說這是高效作物,市場價格一直不低,結果趕上陰雨天氣和市場不好,虧了好幾萬。后來鄉鎮和村里又鼓勵他帶領群眾種草莓,說這可以搞采摘,生意不愁,但是由于沒有技術和經驗不足,還是繼續虧損。他說,如果再虧本,就沒有錢發工人工資了,只能改種“一稻一麥”以求保本了,等租期一到就退掉。
這就是三個人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路。對如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我沒有太多的發言權,但是從他們的經歷中,有了這么幾點感受。
第一點感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調不行。有人說,要想致富農民,就要不斷減少靠零散種植“一稻一麥”生活的農民。我想,無論是從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等宏觀政策導向來看,還是從傳統種植的利潤微薄(“一稻一麥”畝均凈收入約1000元左右)、一些鎮村成功轉型等微觀實踐要求來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都是刻不容緩、不調不行的,這一點大家都有共識。從實際來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的地方不少,但是相當一部分不能算成功,成功率總體偏低的現狀倒逼我們要深入思考其內在原因。我想,這里面關鍵一條就是沒有內生動力。老百姓沒有資金和技術,懼怕市場風險,寧愿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種地,沒有積極性;鄉鎮更鐘愛工業項目的稅收和獎勵,不是上面逼著搞,沒人想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沒有積極性;一些大戶雖然有技術有資金,但是也擔心勞動力組織、政府契約精神等因素,擴大規模搞種植的積極性也不是太高。
第二點感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能動不動就下行政命令。沭陽的花木經濟如火如荼,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只有一小部分農民發現了商機,悄悄地做起了生意,然后帶動了周邊。后來政府及時介入,配套政策,完善基礎設施,打出了品牌。但即便如此,種花卉苗木的百姓也只局限在新河、顏集等幾個鄉鎮,縣內大部分鄉鎮很難復制推廣,諸如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要善于發現基層的亮點,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將主要精力用到信息服務、市場策劃、流通疏導、環境保障等服務上來,真正讓市場和“市長”回歸本位,而不是動輒通過行政命令來移植成千上萬畝、水土不服的“大樹”,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第三點感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打好持久戰,算好長遠賬。市場經濟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如果我們總是見別人種什么養什么,自己也亦步亦趨,結果總是跟著市場后面跑,只會處處被動,始終趕不上農產品盈利周期。對認準的農產品,要善打持久戰。邳州的大蒜種植就是這樣,每年都種,雖然有些年頭是虧的,但是總會趕上“蒜你狠”的年頭,總體下來還是賺的。所以要引導農民堅定信心,正確看待市場,賺錢的時候要有來年虧損的危機意識,當年虧損的時候也要看到后面盈利的曙光,堅定不移走好農業產業調結構之路。
第四點感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是萬金油,不可能遍地開花。對于產業發展,從上到下,一直都在講要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大到省里的“1+3”功能區建設,小到一個村的發展,都有這樣的要求。但即便如此,在實際中仍有搞一刀切的情況,有的地方動輒就要求每個鄉鎮必須建設一個數千畝、成方成片、單一品種的高效農業示范點。這種決策是否經過嚴謹的論證姑且不論,單是這種導向就和因地制宜的基本要求相背離。不是所有的盆景都可以成為花園的,這樣的結果只能是逼著下面弄虛作假。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