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初中數學的核心素養包含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六個方面,也就是一個學生的思維過程。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思維的人,而不是依靠刷題而養成的機械思維,是對教師在新的中高考指揮棒下又一輪考驗。那么教師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思維靈魂,從學生的角度培養和訓練他的思維呢?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注重學生思維的多方面,多角度呈現
個人認為應從培養學生的知識的長效性出發,不只著眼于目前,而要從對學生思維影響的長效性考慮,注重學生思維多方面、多角度呈現。我們可以這樣想,比如說,在教學中給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何到達太姥山景區。然后孩子們就各顯神通了。這時問題就來了,有的走路,有的坐車,有的方向錯了,等等。但不管怎么樣,他能到太姥山景區就是成功。作為老師,我們最后才告訴他,走哪條路,坐什么車最快,即對方法進行總結,找出最優的就行了。切忌直接告訴他怎么做。
二、從知識的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教師應全方位了解教材,做到從一個小知識點出發,能讓學生多方向思考。比如上函數復習課——設置這樣的一個問題:從
P(1,2)能夠得到哪些信息?學生的回答:①橫坐標為1,縱坐標為2的點(點的坐標);②橫坐標大于0,縱坐標大于0(象限問題);
這樣有利于學生從整體的知識結構進行思考,腦中閃爍的是各種與之相關的知識,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分散又集中的思維能力。學生呈現的都不是老師給的,而是他們各種不同方向思考問題的結論。
三、教師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學生在這個位置卡殼了,不知怎么算了,也就是問題產生了,這時的問題就是學生課堂提出的問題,不論學生的導向是否與老師的上課意圖或教學設計相悖。這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講述自己的方法。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哪種方法更好。這樣學生才能用更積極的態度去欣賞別人的做法,否則他將陷于自己的思維迷霧中,很難再去聽老師或同學的講解。上課千萬不能為了趕課程而上課,而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上課。
四、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規避無效信息的干擾
不論是語文還是數學,學生的閱讀能力都十分重要,對于數學而言,一定要耐心地讀題,理解每個語句的含義,一旦學生的閱讀受到干擾,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今年福建漳州東山的七年級的數學期中考試第24題:甲、乙、丙三人騎車同時出發,沿某公路直行,出發時丙在甲前10千米,乙在丙后6千米,甲、乙、丙三人騎車的速度分別是20千米/時、18千米/時、16千米/時。那么經過多少小時甲和乙、丙的距離相等。
評卷老師反饋本題得分率很低,為什么呢?應該是對:“甲和乙、丙的距離相等”錯誤理解,孩子們估計讀成“甲與乙、丙的距離相等”。
所以,數學上的閱讀能力體現在讀懂題目的意思,理解本題所包含的思維結構。
五、上課時概念、公式一定要精講,注重各個方面知識的相互滲透聯系。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從每一節課的點滴做起,設計課堂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真正做到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思維是他們自己學習的過程,也是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把已有的經驗直接給他們。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恰當的思維的引導者,是“授之以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