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霞
“有效課堂教學”,指的是在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策略和手段,花費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并且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和發展。而傳統的課堂采用灌輸、機械重復的訓練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割裂了教與學的互動、反饋過程,阻礙了學生進行參與學習、自律學習的動機,嚴重地制約了學生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程的改革,高效的語文課堂就成了廣大教育教學者追求的最高目標,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語文課堂,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結合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淺顯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
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他強調“自讀自悟”。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又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教學理念的實施都是以充裕的時間為前提條件的。如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只有以充足的時間為保障,才能讀反復,反復讀。然而當前課堂學生自主的時間太少,他們無法實現“自讀”或“趣讀”,更談不上“自悟”或“暢悟”。孩子失去了獨立時間,就意味著他們缺少了“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了,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就會產生畏懼心理,不敢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不敢向權威挑戰,從而沒有了好的思維方法和習慣。因此,我們盡量多給孩子自主分配時間的機會,讓他們在擁有獨立的思維空間,充分與文本對話,批注自己的見解,寫出自己的感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再如合作、探究學習,探究必須是選擇有價值的問題才夠得上探究,而有價值的問題都是從一系列的問題情境中,經過師生共同篩選整合而成的,這些問題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對學生而言,既非高不可攀,也非探囊取物,而需要努力探索才能解決問題,這都是建立在充裕的時間基礎上的。
二、給學生廣闊的空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好語文,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組織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學習活動,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到主動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完成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實踐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目的。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語文實踐課,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呢?首先,以活動為載體,將實踐活動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相結合。豐富多彩的課堂和趣味十足的課外活動是孩子快樂的殿堂,是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打破語文教學僅限于書本、僅限于課堂的老格局,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創設語文實踐的空間,如舉行經典誦讀、書畫比賽、數學競賽等活動。其次,以生活為載體,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不能局限于教室,拘泥于書本,不能割斷學校與生活間的聯系,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身邊的資源。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組織參觀、調查活動,學習寫調查報告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只有緊密聯系實際,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堅持不懈的探索,才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三、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展示交流是課堂教學的最核心的環節,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手段。展示就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探究后,在課堂上把所學知識通過操作和言語呈現出來。不僅要展示學生對問題、知識獨到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還要展示學生規范的解題過程,展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和疑難。交流就是師生、生生通過點評、爭論、點撥和解釋對知識的規律、方法進行總結和概括,共同解決所有知識點,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做到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教師要為學生精心打造搭建一個能展示學生自我探究成果的平臺,通過交流達到認知,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人,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四、做好激勵、調控
課堂調控是教師對課堂上學習情境的創設控制,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對達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的策略使用,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應用。大多數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比較淡薄,因此,教師布置完學習任務后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做好過程的調控。但在調控的過程中要注意盡量呵護學生的好奇心,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做好激勵工作。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杰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一些贊美的語言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不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健康、活潑地發展,同時也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育者追求的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