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傳統的課堂,大多由教師提問題,學生來回答。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只重視向學生提的問題,設計的教學過程完全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成了擺設,配合老師演戲,這樣在無形中,抑制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時間一長,淡薄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縮小了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展的空間。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培養問題意識,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嘗試:
一、提供有利于培養問題意識的培養素材
(一)準備好學習用具
上課前,教師要提醒學生,將用到的學習用品,如:課本、練習冊、草稿紙、筆、尺子等放在專用的地方,以便每次上課時都能快速拿出來,便于思維的發揮。
(二)調整好上課的狀態
教師上課之前除了自身的狀態要調整好,同時要教導學生學會自我身體的調整、心理和情緒的梳理,這樣能夠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在學習過程中思維便會更活躍和自由,在課堂上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會更有自己的想法。
(三)知識準備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和創設一些相對較活躍的素材,將下節課即將要講的問題融合在教材中,讓學生自己觀察,尋找問題。
二、創設問題意識的情境
(一)提問角色換位
改變“師提問,生回答”的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思維為出發點,變教師提問題為教師提供素材,學生根據素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充分愛護與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肯定學生敢于提問的勇氣,不斷啟發他們,促使他們求異、求新。
(二)教學生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1)合理選取一兩個信息提問題;(2)從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問題;(3)從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遷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4)從知識的“結合點”上找問題,從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上發現并提出問題;(5)聯系實際生活找問題,從客觀事實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并處理日常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1.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呵護學生問題的天性,什么時候都不能扼殺學生寶貴的問題意識。而且還要善待學生的“質疑”,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允許出現各種不同觀點的交鋒;作為教師也應學會欣賞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從欣賞的角度去幫助或指導他解決問題,欣賞是一種心理品質,有欣賞才會有鼓勵與保護。
2.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其會問。教師要教會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問題,在備教案時,多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提問也要有趣味性,以免過分機械使學生感到乏味。教師既可以從課題中發現問題,從課題本身切入,引導學生從基本處著手通過一個個自問來弄懂知識;在正面研究了問題之后,教師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
(四)結合教材,糾偏扶正
師生觀念轉變,學生愿意提問題后,一節課中就會提出相當多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可能與教學內容無關。此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仔細分析,認真地處理好如取與舍、詳細與簡略、課內與課外等各種關系,把與本節課無關的問題放到問題口袋里,重點分析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創新課后作業,滲透問題意識的培養
(一)增強作業的層次性,滲透問題意識
作業的設計方面,教師可從實際出發,增強作業的層次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要體現在作業目標的層次化、作業目標的可持續發展及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相互兼顧等方面。比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后,可以布置一個綜合性作業:幫王老板設計一個游泳池,并簡單地進行材料預算。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如:這塊地有多大?能挖出多少方土?需要多少水泥、瓷磚?等等。這樣的練習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增強作業的實用性,培養問題意識
數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作業的設計應當增強其應用性,適當補充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密切的內容。比如在學習完利息這節內容后,讓學生積極地搜集銀行的各種利率,并計算不同存款方式下的利息。這樣便能很好地將課本與實際生活連接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又增強了問題意識,使學生在生活中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
(三)增加作業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的作業設計應當改變以往單一的形式,在數學作業中可以設計口頭作業、閱讀作業、論文作業和活動作業等形式豐富的形式,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作業的樂趣,而且在不同的作業形式下學生亦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和想法,進而對學習數學會更有興趣。
總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質疑問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生動、更有趣,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而且還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解疑”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才能為學生的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