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征
當前,全國上下積極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各個偏遠山區都成為了重點扶貧對象。隨著城鄉經濟的差距懸殊,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形成了特殊經濟形勢下的特殊產物——留守兒童。這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因為缺乏父母之愛而與同齡人有了差距,心理的赤貧會導致兒童對學習、生活的觀念、態度出現偏差,容易滑出正軌,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作為教育者也要以助力留守兒童“心理脫貧”為己任,“扶貧先扶智”,不斷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積極實施心理干預措施,讓學生少走心理彎路,健健康康成長,快快樂樂上學。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現狀
從當前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所流露出的心理現狀分析,發現這部分群體多存在以下心理問題:
1.家庭之愛嚴重缺失
父母的愛是無法替代,當農村務工人員將孩子的教育拋給年邁的父母,或者是其他親戚,其實孩子的心理就此便缺失了一份最重要的家庭之愛,即來自爸爸媽媽的關愛,孩子的內心世界極其渴望與父母的情感聯動,這對于他們豐富情感的孕育以及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無法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愛,其心理“饑渴”無法解決,焦慮與孤獨伴隨左右,從臉上看到的只是一種憂郁、沉悶、冷漠、自卑,父母之愛的嚴重缺失讓這部分孩子心中的愛無法成長。
2.監管對象錯誤的教育方法
外出務工父母將孩子留給老人,精力有限的老人管教兒童多是溺愛與放養,使得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約束,不懂得一些規則,不服管教、任性驕橫,卻又自卑倔強。與老人缺乏情感互動,就會不自覺地受到社會上一些新奇事物的吸引,極容易接觸社會人員,去做一些與年齡不相符的荒誕事情,有的甚至懵懵懂懂地走上了違法犯罪之路,由于監管對象的無力教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成為當前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二、對現狀中的問題分析成因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課堂。教育就是從家庭開始的,與此同時,對于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必須依靠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兒童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心理發展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影響深遠,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由此可以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其次,在留守兒童入校之后,由于一些學校多將智育放在首位,但對兒童的德育卻分量不足,有的學校甚至缺少心理專業教師,對一些留守兒童心理發生偏差的跡象往往熟視無睹,造成這部分孩子得不到及時關注和積極的心理干預而出現嚴重心理問題。除此之外,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的還包括社會因素。農村相對封閉,文化生活比較單一,良好的文化氛圍與環境難以持久建立,由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上自制力不足,從而極易邁入社會,進網吧玩個通宵的例子不少,一些網絡垃圾影響著孩子純凈的心靈。
三、實施積極心理干預的若干措施
1.讓家庭教育回歸
當然,家庭教育的回歸,不是不考慮現實狀況,而是采取必要的措施,讓家庭教育相伴于留守兒童身邊,要注重對孩子的關注,并對孩子的學業等給予更多關心,對其生活給予更多的噓寒問暖。因此,父母不是因為務工就失去對孩子的監護與關注,要意識到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責任之重大,這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健康心理塑造的關鍵時期,最大可能地讓孩子擁有完整的家庭機構和家庭教育。其次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得法、得理,不蠻橫莽撞,或是消極否定,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并且根據孩子的具體狀況來給予恰當的期望值,注意引導,期望值不能過高,過高會讓留守兒童產生焦慮,達不到預期目標的情況,可能會滋生一些心理問題;作為監護人要做到不偏愛,采取柔性溫情教育方式,更符合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因為一些家庭物質生活的匱乏,導致這部分家庭的留守兒童心中壓力重重,因此家長還要適當滿足孩子合理的物質需求。
2.學校多措并舉
作為教育機構,學校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那么,為了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學校必然要采取一些實際的措施,創建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心理檔案、心理咨詢室,開設親情服務臺,調動其他學生能夠與這部分兒童和諧相處,交朋友、結對子、做同伴,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不斷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干預,推廣農村留守兒童勵志教育的校本課程,通過身份相同的優秀人物的勵志故事感染學生,啟發學生,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從而奮進學習,努力進取。
3.動員社會力量進行心理干預
留守兒童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微妙的,一旦他們感受不到來自家庭或者學校的關愛,就極有可能會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處于保護兒童的考慮,一些學校周邊盡量不要開游戲廳和網吧,村里要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如,建立農家書屋、少年宮、科技展、圖書室等,引導學生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多開展一些由婦聯組織或者是社會志愿者自發組織的各種慰問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切實解決他們生活、學習上的實際困難,從而使得他們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
盡管,農村留守兒童是特殊的經濟產物,但是,對于他們的心理教育不能絲毫松懈,這關乎兒童的未來,也關乎家庭的未來,更關乎民族的未來,積極心理干預措施要有效落地,幫助他們培育健康的心理,這不但是家長的責任,還是學校的使命,更是整個社會所承擔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