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治偉
【關鍵詞】 青少年;心理問題;家校溝通;心理狀況;育人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42—01
本文主要闡述近幾年來,青少年逆反心理問題逐漸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據調查表明,初中學生中,有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問題:表現為超限逆反、情境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反等等。近年來,中學生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偏差,甚至違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已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刻不容緩的責任。
一、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1.社會影響。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很大。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各種社會丑惡現象乘虛而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在社會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書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場,嚴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家庭影響。家教與家風對孩子的心理及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缺乏父愛或母愛是導致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問題的第一誘因。教育方法不當也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在獨生子女家庭里,長輩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往往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的惡習。期望值過高的高壓極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
3.學習和升學。目前,學生升學的壓力太大,學習負擔太重,課外活動徒有虛名,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學習方法陳舊,既激不起學習興趣,又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從而使不少青少年產生了疲勞心理,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不安、煩燥。同時,學校在教育目標上存在偏差,片面地追求升學率,致使教師、家長都圍繞著考試轉,而且這種升學壓力已波及到學生,使他們幼小的心靈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4.青少年自身的因素。青少年時期,正是學生的“心理危險期”。這時期,青少年生理上迅速發育,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及心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青少年生理“早熟”與心理“晚熟”的反差越來越大;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又有片面性和主觀性;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豐富,但又帶有沖動性,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此,青少年自身、家長、老師往往缺乏充分認識,不能及時地采取措施,致使這一時期成為心理問題的多發時期。
二加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現象,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學生的,任課老師要摒棄學生心理品德教育與我無關的錯誤認識,認真研究與學科相關的心理品質教育方法。在此過程中,要求教師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各科老師要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積極發現問題,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及時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能夠容忍、肯定、鼓勵學生,善于說服、勸告,減弱以至糾正逆反心理現象,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存能力,給人以安身立命之本。
2.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的方法可用心理問卷調查,觀察談心等方法??梢詫W生經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為心理試題來考察學生。如“當你和同學鬧矛盾時你怎么辦?”“當老師批評了你之后,你有什么想法?”“當學生與家長意見有分歧時該如何解決”?通過類似的問卷調查,就可以準確地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情況。通過教師用心觀察,和學生推心置腹的談話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搞清學生的心理問題之后,再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3.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上,學校應與家庭配合默契,協調一致。教師要利用好家長會、家訪、家長聯系冊等與家長接觸的機會,有針對性交換看法,制定目標,分工教育。學校還有必要開辦家長學校,使家長了解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品質培養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于缺陷家庭的孩子更要注意。
4.要設立心理咨詢室。有條件的學校,可選聘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設立心理咨詢室,采取面談和書信等方式,同有心理需要的學生建立溝通渠道,使他們可以傾訴心里理的苦衷,解除心理負擔,釋放學習、生活、家庭、社會等諸方面帶來的心理壓力。對學生定期開展心理常識講座,使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打消顧慮,勇敢地面對自己心理的壓力,健康地成長。
5. 要創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優美整潔的外部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人的心理都有良好影響。因此學校要注意文化環境的營造,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系要融洽。廣泛利用各種途徑,如板報,宣傳欄,掛圖等介紹心理知識、典型人物事跡。還有師生聯誼會,同學生日聚會等也是好的方法。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