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
〔關鍵詞〕家校溝通;班級管理;班主任
遇事“請”家長,是班主任常用的解決學生問題的一個“法寶”。但筆者私下經常聽到不少班主任感慨和抱怨:如今不僅學生難管,家長更是難“請”。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家長難“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一些班主任“請”的時候過于“任性”。
一、不論大錯小錯,“請”家長如家常便飯
中小學生屬未成年人,自我約束力、控制力較差,偶爾違紀犯錯是正常的事。而當學生每次違紀犯錯后,一些班主任往往不論錯誤的大小、輕重,就一味大動干戈,興師動眾,視“請”家長為靈丹妙藥,即學生一犯錯就以“請”家長相要挾。
其實,學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請”家長的做法。不管多么頑劣的學生,也不管上進心多么不強的學生,他們的內心底線都是不希望父母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株連”。動輒請家長的做法只會激化師生間的矛盾,讓學生長時間地耿耿于懷;即便暫時起到震懾學生的作用,他們對班主任也不會心悅誠服,與班主任的關系也只是貌合神離。
那么,正確的態度與做法是怎樣的?
在教育學生時,班主任一定要秉承少一些功利和短視、多一點愛心和寬容的原則,寧愿教育效果來得慢一點,也應盡最大可能用慎重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只要不是緊急情況或是學生犯了重大錯誤,最好不要請家長。犯錯是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班主任一定要學會包容,學會及時引導;如果學生一時不能認識到自身的錯誤,班主任完全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擱置,之后再找個合適的機會平心靜氣地與學生談心,相信不用老師批評,學生就會在溫情的感化中認識錯誤并逐步改正錯誤。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當學生屢屢違紀犯錯,學校教育對其不起作用時,請家長配合、家校共同進行教育也是應該的。但班主任必須三思而后行:要仔細分析學生所犯錯誤的原因和類型,分析是否有家長責任的缺失,是否確實需要家長的配合,然后再決定是否請家長。尤其對一些自尊心極強、處于叛逆期的學生,“請”家長前最好通知他們,假如其強烈反對,絕不可“強請”,否則很容易使他們對班主任產生怨恨情緒或者對自身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不分時間場合,如揭發罪犯般地“告狀”
少數班主任一見家長面,常常不顧及時間場合,甚至在教室、辦公室等公共場合,就急不可耐地向家長“告狀”,數落孩子的過錯,專揭孩子的短處。尤其對個別一貫被老師們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后進生,在家長面前更是大加指責、大力批評,似乎這些學生好事沒一份,壞事樣樣有。
面對家長,班主任如揭發罪犯般地當眾數落其孩子的做法,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由于評價學生的標準和角度的不同,即便在老師眼里再頑劣的學生,在家長看來還是有很多優點的,而班主任一味地指責只會引起家長的反感;任何人都很愛面子,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能有一個引以為榮的子女,而當眾公開揭短常會讓一些家長顏面盡失而激起對孩子的憤怒情緒,繼而遷怒于孩子,脾氣暴躁的家長甚至會當場暴打孩子;當眾公開揭學生的短處,作為一種不尊重學生、不尊重家長的行為,不僅會嚴重挫傷家長的感情和自尊,還容易造成他們因為感覺非常難堪而怕見老師的狀況,從而影響家校交流的效果;有的班主任過激的“告狀”之舉甚至會引發部分家長的抵觸情緒,家長往往會反過來質問和追究學校、老師有沒有盡到教育責任,從而激化了家校矛盾,家校的溝通與合作根本無從談起。
正確的態度與做法如下:
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班主任要學會先揚后抑,即使是后進生也要盡量發掘其身上的閃光點,見面后,先從表揚學生的優點入手。班主任對孩子的表揚與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長的緊張心理,營造輕松、和諧的面談氛圍。在談學生的缺點時,班主任應主動、坦誠地檢視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誤,與家長商討改進的措施。只有讓家長聽到班主任的肺腑之言,才會讓他們覺得你是在真心實意地關愛他們的孩子,從而接受你的意見并產生積極合作、共同教育學生的愿望。
除了將學生的問題告知家長外,學生在校的點滴進步更要讓家長知道。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哪個家長不喜歡聽到孩子進步的消息呢!如果班主任把喜訊帶給家長,家長就會希望你多跟他聯系,也會主動跟你聯系。在家長面前表揚學生,會讓家長覺得班主任教育有方,從而愿意配合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
三、不能平等待人,一味埋怨遷怒于家長
有的班主任在家長面前完全以“教育權威者”自居,常常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勢,隨意否定家長的看法與意見,動輒板起面孔“教訓”他們;尤其是學生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時,班主任就像訓斥學生一樣批評他們的家長。造成現在許多家長都怕見老師,一見到班主任就畏首畏腳的,有的家長說:“不挨老師訓就燒高香了!”
班主任高高在上,毫不留情面地埋怨甚至“訓斥”家長,很容易導致兩種結果:
一是挨訓的家長雖然有抵觸情緒,但因為怕得罪老師使孩子遭殃而不敢在老師面前流露和發泄。于是,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從而導致家長、學生和教師三方關系的全面惡化。
二是致使家長產生對立情緒,當面與班主任發生爭執,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甚至反目成仇,教育合作也就無從談起了。
正確的態度與做法如下:
在教師與家長的關系中,盡管教師起主導作用,但彼此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而從教育的角度講,尊重家長是班主任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必要前提和首要條件。因為只有尊重家長,才能讓家長在心理上取得與教師地位的平等,從而為下一步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另一方面,尊重家長,也是班主任獲得家長尊重的必要前提。而只有獲得家長的尊重,才能為家校溝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尊重家長,首先要求班主任要理智地思考問題,在與家長溝通時不能先入為主地帶入自己的壞情緒。尤其是對于犯了較為嚴重的錯誤的學生,要求家長到校時更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出現“禍及池魚”的暈輪效應,避免不經意間就把不滿發泄了到家長的身上。
尊重家長,要求班主任能夠禮貌待人,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氣氛。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不應采用命令、警告、責備和教訓人的語氣,而應以熱情、關心、委婉、含蓄的語氣與他們談話;不論學生有多么嚴重的缺點和錯誤,家長來訪時,班主任都應主動起身歡迎,端椅遞茶,家長走時要起身相送,而且要盡量使用文明用語,如“請坐”“請喝茶”“您慢走”等。在提出共同促進孩子發展的措施時,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如“您看這一行不行”“您覺得這樣好不好”等,禮貌地征求家長的意見。這樣既會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尊重,拉近彼此的情感距離,激起他們主動與教師聯系和溝通的愿望,同時也會讓家長感受到對方是一個很有修養的班主任,從而為彼此間的進一步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尊重家長,還要求班主任善于傾聽家長的心聲。成功的教師通常是最佳的傾聽者。任何教師,無論他具有多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多么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復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而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鑒。加之“旁觀者清”,有時家長比教師更容易發現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班主任要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并能進行“角色換位”思考,以改進自己的工作。
當然,尊重家長,并不是說不能直言事實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當一些家長教育孩子不力或確有不當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時,班主任不妨直言不諱,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只要這個“直言”是建立在坦誠和尊重的基礎上,家長遲早會誠心接受。
四、不講方式后果,強迫家長領學生回家反省
對屢屢犯錯的學生,有的班主任常使用一個自詡為“殺手锏”的方式——讓家長領其回家反省!此種做法迫使一些家長不得不連續幾天不上班、不出工,和孩子一起“面壁思過”——原因很簡單,若把孩子一人扔在家里,面對網絡和電視等的誘惑,他(她)怎可能獨自一人靜下心來好好反省呢?
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此種教育方法正中那些平日厭學、懶散學生的下懷。停學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不用再受學校紀律的約束,如果家長不在身邊,他們就有了更自由的空間,有了更多接觸不良誘惑的機會;而對于那些自尊心強的學生來說,被趕回家極易讓他們心生失敗感,進而孳生逆反心理。由此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還可能引發其他一些問題。
從家長的角度分析,孩子被逼無奈領回家,一會讓他們覺得很沒面子,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如此一來,家長就會對老師和學校心生抱怨與不信任,從而影響他們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的積極性。
從班主任的角度分析,動輒讓家長領學生回家反省,會讓學生認為班主任沒有能力、拿他沒辦法,班主任在學生心里的威信會大打折扣。
讓家長領犯錯學生回家反省,不僅是班主任推脫教育責任的表現,更是一種不可取的教育之舉:假如家長的家教方式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旦學生回家,只會讓班主任和學校以前的教育努力付之東流。
正確的態度與做法如下:
學生犯錯,理應受到處罰,但對不同的個體,班主任應該弄清學生的具體情況,再對癥下藥,從而達到真正的“治病救人”的目的。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本職,教師應該對學生的不當行為進行矯正。學生違紀犯錯時,作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運用專業知識,尋求最適合的教育方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班主任還要善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客觀地分析問題,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學生的一些違紀犯錯行為,班主任應該多一些包容,動輒讓家長領學生回家反省,只會表明班主任對學生缺乏信心、缺乏教育技巧和智慧,對其教育能力的提高更起不到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中學初中部,宿遷,223800)
編輯/曹朦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