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婭
【關鍵詞】 課堂教學;創新思維能力;教學模式;學習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51—01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兩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前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探索,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實現學力的增長。而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至關重要。
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能力發展規律,要對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學生的教學模式進行細分。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進行聽講的時間大約保持在30分鐘左右,所以教師講解的時間不宜過長。為了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前兩節課教師講解的時間應設置在35分鐘之內,后一節課教師講解的時間應設置在30分鐘之內。初三以上的學生青春期剛結束,他們的性格特征與人格特征已趨于穩定,每節課講解的時間設置在50分鐘左右較為適宜。
教師備課要依據“學情、教情、考情”,選準課堂教學的基準點。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把“改”的重點放在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心理、思維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在教學設計上,力求“新”一些;在教學準備上,力求“精”一些;在知識講授上,力求“透”一些;在教學方法上,力求“活”一些;在信息反饋上,力求“細”一些。教學上堅持速度“慢一點”,慢中求快;起點“低一點”,低中求高;難度“小一點”,小中見大;要求“嚴一點”,嚴中求實。對反應快但愛偷懶、不主動學習的學生,要采取集體講解、布置趣味性作業的方式,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對反應慢但肯學習的學生,要經常鼓勵,耐心引導,教育他們不能操之過急,慢慢提高成績;對紀律散漫、不愛學習的學生,要說服教育,個別輔導。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讓每個學生都滿懷信心、愉快地學習,使課堂教學整體活而不亂,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逐步形成發散型、知識型、研究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教學成果的享用者。
如在英語教學中,可采用科學獨特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小學階段從同步課本和題型解答技能方面設計和安排課程,初中階段從語法、課文欣賞和題型解答技能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試能力,復習環節注重合理優化作業內容。又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研究學生的心理,通過一幅畫、一堂課,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訓練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自閉癥、抑郁癥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合理發泄情緒的方式。繪畫能夠幫助學生從小學會自己與自己對話,流暢地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寫生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下筆,不要怕畫錯,對的要有美感,錯的要有價值,看到什么畫什么。繪畫基于感受、感悟,感受到的東西非常可貴,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肯定內心的感受。小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都會出現疲倦期,教師要及時發現并與家長主動溝通,共同幫助學生度過疲倦期,不要輕易放棄。在美術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繪畫不單單是用一支筆在紙上涂畫那么簡單,還可以在鞋子、衣服、玻璃、木頭、墻面等任何材料上進行繪畫創作,只要仔細觀察、用心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藝術。
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引導溝通、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積極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倡導學生以合作學習或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交流、探討、互助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環境中獨立思考,相互啟發,在對知識的探索中掌握正確的思維模式,在共同進行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