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關鍵詞】 “三段六環節”教學模式;研究背景;調研過程;操作過程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83—01
一、研究背景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較多地出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但在課堂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舊路”,一味追求標新立異,課堂教學流于形式,忽視教學實質,教學效率不高的現象。教學中普遍存在目標被割裂、內容被泛化、活動被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教師與學生實際付出的精力與教學的實際收效存在不協調的問題。
二、調研過程
1.了解課堂現狀。2010年9月,我校開始嘗試研究“三段六環節”這一課題,從教學實際出發,了解了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問題,即“教師知行合一的問題、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在課堂上,依舊存在著教師獨攬課堂的現象,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未得到有效發揮;二是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以“灌輸”為主,學生圍著教師“轉”,順著教師思路“走”等被動學習的現象;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授課本知識,忽視知識的生成過程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忽略學生情感的培養。
2.確立研究思路。針對課堂問題,我們結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 “讓學生學得快樂,讓教師教得輕松”這一理念,確立了研究思路:以教學問題為切入,以建構模式為重點,以師生發展為根本,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明確達成目標。(1)形成教師對有效學習的指導和具體策略,構建教師有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2)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教”和“學”實效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建構教學模式。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著力建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 “三段六環節”式教學模式。“三段”教學流程:指導預習—課堂展示—反饋檢測。教導處制定了教研管理制度,學校組織教師學生觀看杜郎口教學實錄,學習課堂形式,掌握自主學習教學手段,大膽提出了“既學洋思,又學杜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口號,教導處通過教研,在“洋思”教學六個基本環節中,將“學生自學”改為“學生預習”,將“點撥矯正,課堂小結”改為“分組展示預習成果”,增加了分層教學自主學習的元素,確定了“本土化教學模式的六個基本環節”。(1)出示學習目標(1分鐘)。(2)展示預習指導(2分鐘)。(3)學生回顧預習成果、交流,教師巡視(5-8分鐘)。(4)分組展示預習成果(10+10分鐘)。(5)當堂訓練(10分鐘)。(6)小結收獲成果。(3分鐘)
三、 模式操作過程
1.指導預習,預習生疑。(1)課前發放,獨立完成。讓學生在獨立提前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學習,并將自己的點滴收獲和問題反映在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作業”中。(2)課上交流,同桌互評。上課初,學生各自拿出此卡,同桌進行互相交流評價。(3)梳理問題,待于探究。同桌互評后,將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集中呈現,有待課堂教學中進一步探究生成。
2.課堂展示。(1)研討問題,引導探究。教師梳理學生呈現的問題,根據教材重難點,設計貫穿全文的主線,以學定教,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期間,教師讓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索,給足時間及空間讓學生個性化思考。(2)組內互動,達成共識,在充分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 “交流點撥”。先進行“組內互動,達成共識”,學生根據已有的思考,在同桌、小組中開展交流、討論,相互接納欣賞、彼此取長補短,解決一些問題,其中不能解決的共同問題自然會逐步明晰,并對“學習主題”形成共識。(3)互動生成,交流反饋。各小組代表匯報,其他組的同學會對他們的觀點提出補充、質疑或反駁,學生可能會生成許多教師在課前沒有預設的內容,這時,教師就必須具有很強的教育智慧,適當重組、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強化正面因素,轉化負面因素。
3.反饋檢測。(1)精彩段落,仿一仿。學生根據喜好,可模仿某一句子、某一片段讀一讀、寫一寫,可用喜歡的幾個詞編一編,以體現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2)懸念之處,續一續。很多課文中的結尾都寫得比較留有余地,讓學生有很多猜測的可能。對于這樣的地方,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把這樣的懸念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變成學生自己的作品。(3)動情之處,抒一抒。教學中,學生入情入境,自然會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這時安排小練筆可以讓學生一吐為快。(4)課文人物,寫一寫。我們要善于利用教材,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活學生思維的創造力,每篇記敘文都有自己要塑造的人物,他既是學習的中心,也是文章的精彩所在。(5)設計展示作業,練一練。一課之后,教師設計本課展示作業,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優秀作業在展示板上展示,學生樂于參加,勇于展示。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