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昆明日報》報道,大國之崛起,必然帶動大城崛起。改革開放40年,誰是最成功的城市?近兩天,一則消息刷爆了朋友圈,那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在北京共同發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以下簡稱《報告》),昆明入選“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最成功城市”名單。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最成功城市,讓大家自發成為昆明宣傳員的同時,也不禁要問昆明憑什么摘得“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最成功城市”的殊榮?這項榮譽背后是靠什么支撐的?
昆明擁有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
《報告》發布人、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眾所周知,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在此之際,總結中國城市的發展經驗,探討其發展動力,詮釋其發展原因,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40年風云變化,如何衡量一個城市的成功?記者注意到,《報告》使用近40年經濟密度和人口密度增長兩個標桿,非資源城市和近年人口凈流入兩道門檻,從內地28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選出40年來經濟發展最成功的40個城市(排名不分先后):深圳、廣州、廈門、珠海、佛山、中山、汕頭、烏魯木齊、北京、三亞、蘇州、鄭州、上海、天津、東莞、太原、蘭州、南昌、江門、常州、大連、重慶(中心城區)、南京、無錫、杭州、寧波、合肥、蕪湖、青島、武漢、長沙、成都、昆明、西安、銀川、溫州、福州、濟南、株洲、南寧。
那么,入選的標準是什么?倪鵬飛介紹,“兩個標桿”:40年來的人口密度變化和經濟密度變化;“兩個門檻”:排除資源型城市和人口凈流出城市。具體來說,經濟密度就是地均GDP,是一個效率指標,“40年來中國城市因為行政區劃調整,地域面積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僅僅比較GDP總量或增長量,就會出現重大偏差。所以用了這樣一個標準。”
同理可以解釋“人口密度”,并且,人口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體現。
對于“門檻”的設置,倪鵬飛解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具有不可控性,“如果以20年為期,可能發展得還不錯,但到后面就停滯了,所以放到長遠來看,就能發現只靠資源是不行的。”
對于昆明的入選,《報告》是這樣評價的:昆明是云南省省會,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地。昆明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7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5倍。世界園藝博覽會彰顯了昆明特色和中國氣派,也給昆明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其特殊的區位優勢決定了昆明是東亞大陸與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進行經貿往來的陸路樞紐,尤其是中國對緬甸、老撾和泰國開放的陸路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