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榮
摘 要:礦山資源是我國社會經濟需要的重要能源之一,伴隨社會對礦山資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礦產資源的開采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逐漸顯現,尤其是廢棄露采礦山造成的環境污染、景觀破壞和毀壞土地等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嚴重問題,礦山企業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降坡、削坡反壓和整理清坡等措施修整,從源頭上消除廢棄露采礦山的地質隱患,本文主要根據目前廢棄露采礦山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從技術和整改等方向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土地的利用率。
關鍵詞:露采礦山;廢棄;治理措施;地質環境問題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7.066
0 引言
礦產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之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大規模的開采和利用,為社會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由于開采過度或無序開采造成一定區域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引起礦山周圍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甚至限制了地區經濟的發展;目前露采礦山大部分為開采巖石的建筑礦山,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礦山管理者缺乏保護環境的安全意識,嚴重影響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因此為提高礦山周邊環境,要加快對露采廢棄礦山的綜合整治。
1 廢棄露采礦山的礦山情況
露采礦產多數位于區位明顯優勢的地方,過度開采和濫用植被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地質災害隱患、破壞土地資源和自然景觀等,容易引發山體和植被的損壞、水土流失等問題,為消除地質災害,采用對才是陡坡進行削石降坡,將坡角控制在500M以下,在施工過程中當操作平臺達到標高時要進行外移,下降到坡頂線。在削坡結束后對坡面的巖石進行綠化,恢復山體的地貌特征,并根據具體位置的實際情況采用客土噴播的方式對地表進行綠化。
2 廢棄露采礦山存在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2.1 地質災害隱患多,破壞生態環境
露采煤礦的活動區域多數為坡度較大的區域,部分段位處于直立狀態,開采工作完成后留下較多陡峭高坡,該區域常年受風化或構造等地質條件的影響,多數巖體出現斷裂或裂痕較深的情況,巖石巖體較脆弱,存在崩塌的安全隱患,邊坡的巖石中夾有薄層狀泥巖,遇水容易誘發滑動面,特別是雨天后礦山區域容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另外采礦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廢土石、礦渣等廢棄物堆積在地表,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壞,長期堆放在地表的顆粒固體物,常年暴露的空氣中,被風化為粉末狀,造成空氣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
2.2 引發次生災害,浪費土地資源
露天采礦后留下的各種廢渣廢棄物堆放在地表,不僅對地表的植被造成一定的損害,還造成了巖石的堆積占用可用土地,造成全礦山山體破損面積范圍較大,采礦過程中導致山體支離破碎,地表凹凸不平,造成大量土地喪失使用功能,影響了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加上采礦活動損壞的森林和植被,嚴重破壞了山體表面原有的地表植被,惡化周圍植物的生長環境,降低地表植被的覆蓋面積,引起水土流失;在山體和巖石等客觀條件影響下,巖石存在裂痕等結構,礦山作業人員開挖的斜坡坡度大,一定程度上容易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
2.3 破壞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
露天礦山的開采過程容易破壞當地的自然景觀,將原有山體挖掘的面目全非,露天采礦多為礦石為主,開采過程中形成大量的陡坡和裸露基巖,導致礦山周邊的地形地貌發生較大的改變;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對自然景觀的影響也較為嚴重,將原有的青山逐漸變得千瘡百孔,開采后留下的石壁容易寸草不生,凹陷式開采方法形成的深坑無法填平利用,形成積水深潭,導致旅游區域或自然景觀優美的區域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最終導致境內的旅游資源失去開發的價值。
3 廢棄露采礦山的整治措施
廢棄露采礦山的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同區域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以整治廢棄露采礦山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堅持綠色生態為主體,堅持礦山治理與生態修復和土地開發利用等相結合,充分發揮廢棄露采礦山的潛力,提高廢棄露采礦山的使用率。
3.1 治理地質災害,提高土地利用率
礦山區內的廢棄露采礦區存在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滑坡和崩塌兩種,為達到防災減災和穩定山體的目的,要根據礦山自身地質條件及技術條件,確定治理的方案,其中常用的方法為削石降坡法、削坡反壓法和整坡法等;削石降坡采用邊坡填方、挖方等技術措施,控制邊坡兩邊的高度,達到穩定坡度的目的,在治理過程中可以將坡度控制在500M以下,若高度超過20M可以設置相應的臺階;削坡反壓是通過削除巖石周邊不穩定的巖體,壓實后放于坡角,通過削除陡坡兩邊的巖土可以減輕巖土的重量,提供碎巖的穩定性,達到穩定邊坡的目的。整坡是對坡面的圍巖進行清理,對存在危險隱患的巖石進行削除,填平凹陷處,修整坡頂的菱角,達到坡面平整的目的。
3.2 治理廢棄土壤,改善自然景觀
礦山廢棄地整理以評價廢棄類型和特征為主要依據的,進行植被的重建,促進生態系統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在整治時要將礦區的場地處理平整,通過地表覆蓋法施加有機肥料等技術,提高礦山土地的有機質含量,露采礦山的廢棄土地上沒有土壤層,現在廢棄的礦區地面覆蓋土壤層,再通過使用相應的有機化學物質提供石灰石土壤的供應水平,促進土壤達到改良的水平,根據廢棄露采礦山的分布特征,根據周邊工農業生產的的損害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理政策。
為改善露采礦山的自然生態環境,需要在消除地質隱患后進行,通過采用人工植物群技術恢復礦山周邊的植被,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植物,邊坡綠化要解決的是如何在陡峭的邊坡固定植物,常用方法是普通噴播,利用客土粘結劑和固網技術,使客土植物貼服在坡面,創造草類植物,恢復巖石的生態面貌。
4 結束語
通過對廢棄露采礦山的問題研究和植被的恢復,改善治理區域的地貌和周邊地質條件指日可待,周邊環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促進了周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志華,柏明娥,高立旦,劉本同,洪利興.浙江海寧鼠尾山露采廢棄礦山植被修復的群落結構和持水效應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8(08):576-581.
[2]黃芳芳,李藝,郭秀蓮.廣西平樂錳礦露采廢棄地的生態恢復模式[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1(02):88-91.
[3]伍錫舉,劉發祥,唐升貴,李勇剛.金礦露采誘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研究[J].工程勘察,2010(11):82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