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琛 楊振坤 高申南
摘 要:本文針對中風所致手部康復需求,研究了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的整體結構、行走機構、驅動機構設計,制做了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的模型,并運用Rhinoceros5.0對機構進一步優化建模。實驗驗證所設計的模型具有機構簡單、穿戴方便、控制有效等特點,能較好地實現了食指0~90°彎曲運動,滿足關節運動及韌帶拉伸的康復訓練需求。
關鍵詞: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Rhinoceros5.0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7.119
1 引言
手部健康靈活是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疾病或事故造成的手部功能障礙,使患者生活和工作受到極大影響,為其家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傳統康復訓練主要依靠康復醫師,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費用高、效果差,使很多患者失去康復的最佳時機[1]。近年來,隨著外骨骼機器人技術與康復工程學的不斷發展,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成為研究熱點[2]。
本文基于手部解剖學,在研究手部自由度、關節運動、角度、速度、位置等相關內容基礎上,突出研究手指為代表的四指機構設計與制作;運用Pro e軟件進行實體工程建模;選取合適材料及驅動電機,制作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模型,并進行實驗仿真。同時,基于工業設計和人機工學,對機構進行優化。
2 整體設計
2.1 設計思路分析
根據臨床經驗,手部康復治療主要為韌帶拉伸和關節運動[3]。以食指為例,彎曲自由度為3個,通過外骨骼機器人帶動,幫助韌帶拉伸和關節運動康復。機構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2.2 整體機構設計
根據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設計需求,整體機構由驅動機構,連接機構,桿架機構,手部附著機構組成,如圖2所示。驅動機構提供能源動力,同時控制機構的運行;連接機構連接手掌;桿件機構是中間過渡機構,傳遞力的同時穩定機構;手指附著機構包裹手指,保證桿架機構和手指穩定連接[4]。
3 行走機構
3.1 桿架機構
桿架機構由傳動桿、傳輸桿、小傳動桿組成,如圖3(a)所示,其中傳輸桿安裝圖如圖3(b)所示。
桿架初始位置為黑線位置。傳動桿1順時針轉動,到達垂直狀態,傳輸桿2向前移動,推動小傳動桿3的順時針轉動,直至帶動手指到達極限彎曲位置。在彎曲狀態下傳動桿1隨著電機的逆時針轉動,傳輸桿2上移,小傳動桿3后移,此時手指從彎曲狀態恢復初始狀態,如圖4所示[5]。關節連接部分采用3mm螺釘與螺母作為連接件,如圖5所示。
3.2 連接機構
連接機構包裹手掌,采用中空結構,方便患者的穿戴,如圖6所示。作為輔助機構,連接機構把驅動機構與桿架機構相連,保持機構連貫穩定[6]。同時,與舵機相連,保證桿架機構正常運行。
4 驅動機構
4.1 驅動電機選擇
根據機構設計需求,將舵機的位置放置手腕外側,選用尺寸為40×20×44mm、重量為38g舵機作為動力源,如圖7所示。帶動食指桿架機構做0~90°運動。
4.2 控制器選擇
舵機控制器通過調節輸入舵機的控制信號調節,外部信號的寬度和舵機內部周期20ms,寬度1.5ms的基準信號進行對比,獲得電壓差。電壓差的正負決定電機的正反轉。選用六路電位器舵機測試儀,將PWM線號的寬度進行調節,以控制舵機的角度,如圖8所示。
5 模型制作與運動演示
根據設計需求,設計制作模型如圖9(a)所示。
為驗證機構的合理性,進行運動演示實驗。為避免個體手型、尺寸誤差,采用假手模型進行食指0~90°運動演示。分別選取原始位姿;彎曲關節掌關節40°,近端指關節35°;遠端指關節5°和原始位姿向后拉伸15°,如圖9(b,c,d)所示。
6 機構優化
驗證運動表明,機構設計基本滿足四指康復需求,但存在手指前端易脫落,拉伸機構無法大角度轉動等不足,故進一步優化機構設計,運用Rhinoceros5.0建模 [7],如圖10所示。
為使驅動機構運行順暢,增加電源散熱環。同時,將電源系統集中在中心手背區域,如圖11(a)所示。每個指關節設計為獨立的U型外殼結構,且有獨立的環形內網支撐,如圖11(b)所示。
7 小結
本文在分析中風患者手部康復需求的基礎上,設計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機構,并制作食指為代表的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模型,運用Rhinoceros5.0進一步優化建模。通過設計制作機構模型,為進一步研究手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奠定基礎。通過模型運動演示,驗證機構設計與控制方法基本滿足中風患者手部康復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楠,易子凱.外骨骼機器人結構設計與動力學仿真[D].蘇州: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13.
[2]李慧營,張鵬軍,趙鑫等.外骨骼機器人發展趨勢研究[D].中北大學,2011.
[3]宮可想,周淑秋,常憲平.基于解剖學的人手肌肉建模技術[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北京市豐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05.
[4]張勤超.手部功能康復機器人機械系統的設計與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年11月.
[5]蔡兆云,肖湘江.外骨骼機器人技術研究綜述[D].湖南: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
[6]劉宏,姜力.仿人多指靈巧手及其操作控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
[7]劉金國,高宏偉,駱海濤.智能機器人系統建模與仿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JK2057)。
作者簡介:樊琛(1983-),女,山東濟南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生機電融合及智能機器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