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術鑫,張 沖,欒玲玉,王利紅,趙長盛,李 劍
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
碘是一種人體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通過參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調節新陳代謝及生長發育過程。研究發現,碘的缺乏或過量均對機體的正常代謝產生負面效應,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攝取碘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1-2]。除了食物,飲水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獲取碘的重要途徑,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成人每日飲用水適碘量為80~150 μg/L[3]。我國很多地區取地下水作為飲用水,但地下水碘含量分布極不均勻,山區或丘陵地區缺碘嚴重,而華北和華中等地的黃泛平原區、山西晉中盆地和大同盆地等區域存在成片狀的高碘地下水[4-5]。山東省地處黃河中下游,魯西北、魯西南和魯中地區均分布高碘地下水[6]。濟南、濱州、淄博等黃河沿線的高水碘地區均進行了相關的環境與健康調查,受到了廣泛關注[7-9]。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屬于黃泛平原區和濱海平原區的疊加區域,具有形成富碘地下水的水文地質條件[3]。因此,開展該地區地下水碘化物的調查工作,對探究復雜環境地質條件下高碘地下水的分布規律及對環境和飲用水安全的影響,全面掌握山東省高碘地區地下水的基礎調查數據,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地下水碘的富集與環境地質條件密切相關[10],因此本次調查以小清河為界的兩大環境地質區域進行布點,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平原區和以北的黃泛平原區分別布設48個和47個調查點位,具體分布區域見圖1。調查點位主要選擇在人口稠密、工農業較發達的地區,特別側重化工聚集區周邊等環境敏感區域,由于黃泛平原區東北部地處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受人為活動干擾較小,故不在此區域布點。監測井均選取淺層地下水井。

圖1 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調查點位空間分布圖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vey points of iodide for groundwater in Dongying
1.2.1 現場采集質控
按照《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4—2004)的要求,對水井進行洗井抽汲操作,達到相關要求后用貝勒管取樣,所有碘化物樣品均采用棕色硬質玻璃瓶封存,低溫(0~4 ℃)避光保存。每批次樣品設置一個全程空白,樣品采集現場加入現場空白,確保運輸和現場取樣等環節符合質控要求。
1.2.2 實驗室分析方法與質控
碘化物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 無機非金屬指標》(GB 5750.5—2006),對于質量濃度小于0.1 mg/L的樣品采用硫酸鈰催化分光光度法測定,大于0.1 mg/L的樣品采用淀粉比色法測定。所有樣品從現場到實驗室均在24 h之內完成分析測試過程。
采用《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1993)對地下水碘化物進行環境質量評價,按照《碘缺乏病病區劃分》(GB 16005—2009)和《水源性高碘地區和地方性高碘甲狀腺腫病區的劃定》(GB/T 19380—2003)的相關要求對具備飲用水條件的地下水進行健康風險評價。
采用Origin 8.6進行統計分析,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運用ArcGIS10.2對數據進行空間插值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的濃度分布范圍極其分散,質量濃度均值達到(0.247±0.263) mg/L,樣品質量濃度主要分布在0~0.1 mg/L和0.2~1.0 mg/L 2個區間,分別占樣品總量的42.1%和43.2%。極端高值(質量濃度大于1.0 mg/L)只出現一次,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總體污染水平處于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依據地層構造、成因類型、地層巖性和沉積物來源,以小清河為界,整個東營市可劃分成山前平原區和黃泛平原區[11]。從表1可知,山前平原區有75%的數據集中在0~0.1 mg/L(Ⅰ/Ⅱ類),占整個東營市總量的90%,而黃泛平原區70.2%的數據處于0.2~1.0 mg/L區間(Ⅳ類),占整個東營市總量的80.5%。t檢驗確證了2個區域地下水碘化物濃度分布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的濃度分布一覽表Table 1 Distribution of concentrations of iodide for groundwater in Dongying
為了從宏觀上更好地反映地下水碘化物的空間分布情況,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運用反距離權重法(IDW法)在東營市域內進行空間插值,并按照《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碘化物的等級進行劃分,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質量濃度空間分布圖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centrations of iodide for groundwater in Dongying
由圖2可知,環境地質對地下水碘化物濃度分布具有顯著影響,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平原區地下水碘化物的濃度范圍呈現明顯的片狀分布。該地質單元內地下水環境質量等級由南往北分別處于Ⅰ/Ⅱ類、Ⅲ類和Ⅳ類,水質呈明顯惡化趨勢。小清河以北的黃泛平原區地下水碘化物主要處于Ⅳ類等級,而局部地區存在Ⅲ類和Ⅴ類水質,呈點狀分布。其中在東部沿海局部地區、利津縣和墾利縣西南部存在質量濃度大于0.5 mg/L的超高碘地下水,污染程度較高。總體上,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污染水平呈現由南向北逐步惡化的變化趨勢,Ⅰ/Ⅱ類區域主要位于山前平原區南部,Ⅲ類區域主要出現在山前平原區中部,而Ⅳ類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泛平原區以及山前平原區北部近小清河處。
東營市雖然地下水資源豐富,但是大部分地下水為咸鹵水,開發應用價值有限。本次調查的95個樣品中只有不足1/3的樣品氯化物濃度達到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小于或等于250 mg/L)要求,具備作為飲用水的基本條件。且這些點位絕大部分位于山前平原區南部,因此,著重對該區域的地下水碘化物開展健康風險評價與分析。山前平原區南部位于石村-顏徐-周莊分界線(第二次海侵古海岸線)以南[11-12],是東營市唯一富存優質地下淡水資源的地區。依據《碘缺乏病病區劃分》(GB 16005—2009)和《水源性高碘地區和地方性高碘甲狀腺腫病區的劃定》(GB/T 19380—2003)的相關規定,飲用水碘濃度所對應的健康風險等級如表2所示。

表2 飲用水碘含量與健康風險等級的對應關系Table 2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odidecontents in drinking water and health risk levels
按照對應關系,將廣饒縣域內地下水的碘化物和氯化物進行空間插值,結果見圖3。從圖3(b)可知,以地下水氯化物Ⅲ類標準形成的分界線與第二次海侵古海岸線基本吻合,因此以氯化物Ⅲ類標準作為地下水可飲用的基本條件是適當的。從圖3(a)可知,在該區域內地下水碘化物對應的健康風險等級主要有3類:缺碘地區主要分布在井罐區東南部的大王鎮,與青州市和壽光市相鄰;高碘地區主要分布在分界線附近;井罐區其他地區除了存在零星點狀分布的缺碘地區,均為適碘地區,但臨近分界線的區域具有較高的風險過渡成為高碘地區。

注:1.石村鎮辛橋;2.廣饒縣城規劃區;3.稻莊鎮政府駐地;4.大王鎮政府駐地。A.石村;B.顏徐;C.周莊。圖3 廣饒縣地下水碘化物和氯化物濃度空間分布示意圖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centrations of iodide and chloride for groundwater in Guangrao
為宏觀地反映該區域地下水的缺碘程度,對廣饒縣相鄰4個地區的地下水缺碘情況進行了比較(表3)。受調查樣品量的影響,各地區的缺碘程度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總體趨勢依然具有借鑒意義。表3顯示,廣饒、博興和壽光的地下水缺碘程度近似,比臨淄和青州的情況稍好。該趨勢與區域的環境地質狀況可能存在一定的聯系,臨淄和青州地處山前平原的中前部,以丘陵或山間、山前平原為主,而廣饒、博興和壽光處于山前平原的中尾部,且臨近沿海地區。總體來看,廣饒縣可飲用地下水處于中等缺碘水平。

表3 廣饒臨近地區地下水缺碘情況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iodine deficiency ofgroundwater in the vicinity of Guangrao
總體來看,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污染水平較高,境內超過90%的國土面積處于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環境地質單元與污染水平呈現顯著一致性,山前平原區主要對應Ⅰ/Ⅱ類、Ⅲ類,黃泛平原區主要對應Ⅳ類。說明地下水所處的環境地質概況對碘化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響。郭曉尉[14]等研究發現,山東省內黃河沿岸地區廣泛存在地下水高碘地區,例如濟南濟陽縣和商河縣、濱州鄒平縣、淄博高青縣分別有29.1%、16.9%和67.1%的區域存在水碘質量濃度高于0.15 mg/L的高碘地區[7-9]。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泛濫形成的古淺水洼地區,由于黃河下游地區地形坡度小,沖湖積相沉積物中大量富碘的黏土和動植物殘骸易于積聚在沿線兩側,導致有機質含量增多,碘吸附性增強,在還原環境下隨同有機質分解而解析出碘,從而形成地球化學高碘區[3,6,15]。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與內陸黃河沿線地區相比,區域內形成的沉積層厚度和范圍更大,因此形成明顯的片狀地下水高碘區。特別是墾利縣和利津縣的西南部,該區域環境地質處于濟陽坳陷東部的沾化凹陷[16],由于黃河主河道流經該區域,其裹挾的沉積物在此處積聚強度與周邊相比更顯著,易于形成地下水碘化物濃度大于0.5 mg/L的重污染區。由于地質坳陷導致的地下水碘富集的現象在滄州的黃驊地區也有相關報道[17]。
另外,東營市處于渤海灣和萊州灣中間,海岸線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9,受海(咸)水入侵影響極大[18]。由圖4可知,東營市超過90%的地區地下水氯化物處于環境質量標準Ⅴ類,其中80%左右氯化物質量濃度超過5 000 mg/L。對碘化物和氯化物的空間分布進行對比可知,地下水碘化物Ⅳ類區與氯化物Ⅴ類區高度重疊,且碘化物質量濃度高于0.5 mg/L的區域均位于氯化物質量濃度超過5 000 mg/L的地區,說明兩者存在正相關性。由于氯化物是海(咸)水入侵的特征因子,故海(咸)水入侵也是地下水碘化物空間分布的重要影響因素。研究表明該地區中更新世以來經歷了5次海侵[12],沉積了富碘海相沉積地層,海水浸沒導致沉積物中可溶碘含量明顯增大。此外,大氣中碘含量分布存在較大差異,越靠近渤海大氣含碘量越高,而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埋深均較淺,通過降水可直接輸入碘化物至地下水中[3]。
雖然當前廣饒南部的地下淡水缺碘水平適中,但潛在的飲用水安全風險卻逐年增高。從圖3(b)可知,廣饒縣存在4個地下水漏斗中心區,由西北往東南分別為石村鎮辛橋、廣饒縣城規劃區、稻莊鎮政府駐地和大王鎮政府駐地,更為嚴峻的是,與之相鄰的壽光、青州、臨淄和博興均存在地下水漏斗區[19-22],形成了巨大的片狀漏斗區。該區域地下水的正常走向為西南-東北走向,但是片狀漏斗區改變了地下水的動力場,導致海(咸)水入侵逐年加劇。從圖3(b)可知,地下水氯化物Ⅲ類區的分界線已經移至石村-顏徐-周莊分界線以南,4個漏斗區中石村鎮辛橋和稻莊鎮政府駐地已經處于海(咸)水入侵范圍之內,大王鎮政府駐地的氯化物濃度已經出現了由Ⅳ類向Ⅴ類的轉化趨勢,如果任漏斗區不斷擴大,廣饒縣城規劃區的地下水也會在不遠的將來被海(咸)水入侵。分界線以北的山前平原區至小清河處于海(咸)水入侵的鋒面位置,氯化物的濃度相較于小清河以北的黃泛平原區要低很多,說明海侵作用對該區域地下水的時間和強度相對較弱,這對研究地下水碘化物的變化趨勢提供了重要的環境地質背景。從圖3和圖4可見,碘化物濃度隨著氯化物濃度的增大而逐漸升高。可以預見,隨著海侵作用時間的延長和范圍的擴張,碘化物的濃度也會逐漸增高,高碘地區甚至高碘病區的范圍會不斷擴大,可飲用地下水的適碘地區將不斷被蠶食直至消失。因此,為保障廣饒南部可飲用地下水碘化物處于合理水平,有必要加大對漏斗區的整治力度。目前,廣饒縣通過控制地下水開采量、興建淄河水庫、“引黃補源”和“南水北調補源”等生態環保工程[11],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下水的惡化趨勢。但要根本上解決問題,仍需從全局上對整個片狀漏斗區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和供給側改革。

圖4 東營市地下水氯化物濃度空間分布示意圖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centrations ofchloride for groundwater in Dongying
1)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的濃度分布范圍極其分散,質量濃度均值達到(0.247±0.263) mg/L,樣品質量濃度主要分布在0~0.1 mg/L和0.2~1.0 mg/L 2個區間。東營市地下水碘化物環境質量呈現由南向北逐步惡化的變化趨勢,Ⅰ/Ⅱ類區域主要位于山前平原區南部,Ⅲ類區域主要出現在山前平原區中部,而Ⅳ類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泛平原區和山前平原區北部近小清河處。且在利津和墾利縣西南部和東部沿海局部地區存在碘化物質量濃度大于0.5 mg/L的重污染區,境內超過90%的國土面積處于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
2)山前平原區南部是東營市唯一具備可飲用地下水的區域,域內主要為適碘地區,缺碘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大王鎮,高碘地區主要位于第二次海侵古海岸線附近。與周邊相鄰的4個行政區相比,廣饒縣可飲用地下水處于中等缺碘水平。
3)東營市地下水所處的環境地質概況對碘化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響。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大量沉積物在此區域內集聚,易于形成片狀高碘地下水。沾化凹陷可能是導致利津和墾利的西南部形成碘化物重污染區域的內在原因。此外,地下水碘化物Ⅳ類區與氯化物Ⅴ類區在空間分布上高度重疊,說明海(咸)水入侵也是影響其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此外,富碘大氣通過降水也可將碘化物引入地下水中。
4)由于廣饒縣及周邊地區形成了巨大的片狀地下水漏斗區,潛在的飲用水安全風險不可忽視。海(咸)水入侵已成為影響可飲用地下水適碘地區范圍的關鍵因素,需引起高度關注。
致謝:本次調查受到東營市環保局和各區縣環保局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