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倡黎
(閬中市中醫醫院,四川 南充 637400)
高位復雜性肛瘺是指瘺管處于外括約肌深部以上且有多個瘺口和瘺臂的一類肛腸外科疾病,該病通常采用對口引流術與傳統切開掛線引流術治療[1],本文就這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對比分析,現詳細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72例,利用抽簽法將其分為治療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35~74歲,平均(53.1±3.6)歲;病程1~8個月,平均(3.9±1.1)個月。對照組中男14例,女22例;年齡36~76歲,平均(54.2±3.8)歲;病程1~8個月,平均(4.1±1.3)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高位復雜性肛瘺,排除合并心、腦、腎等嚴重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愿意積極配合治療。
1.2方法:治療組患者采用對口引流術治療,首先需行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采用美藍注射、直腸指診、探針等方法檢查外口、內口、主管道、支管道的位置、數目、走向,在與內口對應的肛門后正中開窗作一個長度2.5 cm左右的放射狀人造外口,使用探針從人造外口進入主管道,在內口處探出,切開齒線以下的主管道,切口呈“V”字形,對于齒線以上的高位管道,則在球頭探針尾部系一橡皮筋,從內口向外拉出,在松緊適當后再做結扎。在支管外口作一放射狀切口,并用止血鉗破壞支管道,保持主支管道間引流暢通,之后用膠膜條寬松結扎主支管、支支管間的切口,如果支管較長且為彎瘺,則可在支管中間再做放射狀切口,使兩切口間距在2.5 cm左右。本組最多開窗5處(1例)。雖然馬蹄形肛瘺的外口處于肛門兩側,但內口多處于正前位或正后位的肛隱窩處,所以應將瘺管開窗部位作于主管道轉彎處,并予掛線,防止前位馬蹄形肛瘺損傷陰道及尿道。將切口和皮緣修整好,以利用止血和引流。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在術后均應用抗生素1周,每天進行常規換藥,直到創面愈合為止[2]。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切開掛線引流術治療,術前行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人造外口同治療組。用球頭探針從人造外口沿主管道向肛內探查,從內口向肛外拉出,先將內外口間組織切開,并將瘢痕組織和腐敗壞死組織切除。對高位管道則通過探針掛入橡皮筋并拉緊結扎,切除其余支管,將切口修整成V形[3]。
1.3評價標準:對比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費用、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療效可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腫痛、流膿癥狀完全消失,且創面愈合,僅存在肛周瘙癢和潮濕的癥狀;有效:患者存在腫痛、流膿、瘙癢、潮濕等癥狀,但創面未愈;無效:患者上述癥狀均未見好轉。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對比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發生肛管畸形、肛門潮濕、肛門部分失禁、肛門完全失禁的例數,并計算出并發癥發生率。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經統計分析可知,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4.4%,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5.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治療組3621(58.33)13(36.11)2(5.56)34(94.44)①對照組3613(36.11)14(38.89)9(25.00)27(75.00)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2.2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比較:經比較可知,治療組患者住院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住院費用更少,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治療組(13.9%)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36.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d)創面愈合時間(d)住院費用(元)治療組3614.8±0.719.5±0.82 750.3±168.4對照組3624.7±1.028.6±0.73 124.1±188.9t值48.66251.3638.863P值<0.05<0.05<0.05
表3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組別例數肛管畸形肛門潮濕肛門部分失禁肛門完全失禁發生并發癥治療組362(5.56)2(5.56)1(2.78)0(0)5(13.89) ①對照組364(11.11)7(19.44)1(2.78)1(2.78)13(36.11)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肛瘺是臨床上常見的肛門直腸疾病,而高位復雜性肛瘺屬于最難治療的一類肛瘺。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通常會表現出流膿、疼痛、瘙癢、腫紅肛、排便不暢等一系列癥狀,還可能造成身體免疫力下降,誘發其他疾病。高位復雜性肛瘺因管道多彎曲復雜、病變位置較高、常用支管、深部死腔,導致治療難度大、易復發、并發癥高發,屬難治型肛瘺[4]。該病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手術方式的選擇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康復效果,不合理的術式可能會引起肛門畸形或肛門失禁,造成肛瘺久治不愈,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該病最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為對口引流術與傳統切開掛線引流術,本次研究就這兩種術式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探討。研究表明,對口引流術比傳統切開掛線引流術在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療效更加理想,治療有效率更高,且住院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更短,住院費用更低,并發癥更少,安全性更高,兩種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和鄭志杰、黃衛平、郭毅等的研究結果一致[5]。對口引流術具有創面小、疼痛輕、愈合快、并發癥少、對肛管括約肌的損傷和刺激小的優點,能有效預防肛門功能障礙的發生,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而傳統切開掛線引流術不但療效不佳,還極易引起肛門畸形和肛門疼痛等并發癥,安全性不高,該術式在臨床應用中飽受患者質疑,這一術式正逐漸被對口引流術所取代。在實施對口引流術治療時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需選取恰當的肛周引流切口位置,以保障患者在改變體位后也能順暢引流。②在術后換藥時要確保沖洗徹底,以保障切口能充分引流,如創面愈合效果較理想,則可將橡皮條選擇性的撤掉。③在探尋內口時務必細致認真,要能找到每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內口,以防手術后假道形成、肛瘺復發,需再次實施手術,給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綜上所述,對口引流術相比于傳統切開掛線引流術對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療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建議臨床對這一治療方法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