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萍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內鏡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目前,我國消化內鏡下微創診療技術不斷發展,無痛內鏡檢查廣泛開展,使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更加精準,但在內鏡檢查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個人體質、用藥差異、環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問題導致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給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如何減少內鏡檢查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如何建立良好的護理安全風險管理模式,對內鏡檢查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滿意度提高意義重大[1]。安全預警護理流程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針對在內鏡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檢測、匯總、分析、報告,并給予相應的防范措施,把操作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成為可能[2]。因此,本研究主要運用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對無痛內鏡檢查患者進行干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消化內鏡科接受無痛內鏡檢查的患者104例,納入標準:①病情需要行無痛胃鏡、無痛腸鏡、無痛宮腔鏡檢查;②行內鏡檢查前所需檢查結果完備;③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存在肝炎、梅毒、艾滋等傳染病;②存在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2例,研究組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19~50歲,平均(30.15±5.28)歲,腸鏡15例,胃鏡29例,宮腔鏡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20~50歲,平均(30.44±5.31)歲,腸鏡14例,胃鏡28例,宮腔鏡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方法,具體內容包括內鏡檢查前準備、操作中配合、檢查后飲食注意事項、排便情況、并發癥處理等。
1.2.2研究組護理方法:研究組患者行安全預警護理流程模式進行干預,主要分為流程培訓及護理干預等兩方面內容,具體方法如下:①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培訓:由本科室護士長組織成立專家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并納入10名護士組成組員,共同建立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并對操作流程不熟悉的護士進行檢查前培訓,如檢查前、檢查中、檢查后可能出現哪些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的應對措施等內容,使每位護士可熟練的應對任何意外事件發生;②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實施:檢查前對患者的既往史、飲食、排便、感染史等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并于檢查前給予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使患者以輕松的心態去面對,并由責任護士講解無痛胃腸鏡檢查前后注意事項及如何應對低血糖反應的知識,講解無痛內鏡檢查的注意事項,當患者行腸鏡檢查時需確認胃內排空積水時間和腸道準備為清水樣便時,才可送患者至腸鏡室實施檢查。在患者入內鏡室到開始檢查前這一段時間采取語言安慰與身體語言并用的方法,緩解患者焦慮,檢查中責任護士繼續密切觀察麻醉后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有無喉痙攣、誤吸等病情變化。檢查后患者返回病區后同主管醫生、護士一起評估其術中檢查、治療情況,在患者進行檢查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尤其是是否出現麻醉不良反應,確保避免喉痙攣、誤吸等病情變化。檢查結束后對患者的身體情況再次進行評估,并給予個體化操作后康復指導。
1.3觀察指標:①檢查中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比較:胃內積水、腸道清潔、誤吸;②滿意度調查: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對患者行內鏡檢查操作的滿意度進行評估,共分為10分,0分為不滿意,10 分為最滿意,根據患者的主觀感受對滿意度進行打分,6分以上為滿意,6分及以下為不滿意。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劑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檢查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在檢查中均保持腸道清潔(100%),對照組中腸道清潔率為84.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4.562,P=0.000),研究組胃內積水及誤吸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檢查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腸道清潔 渾濁有渣 少量渣 清潔 胃內積水誤吸研究組520052(100)21對照組522(3.85)6(11.54)44(84.61)86Z/χ2值4.5623.9833.829P值0.0000.0450.040
2.2兩組患者行內鏡檢查后滿意度結果比較:研究組患者滿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滿意度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2.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行內鏡檢查后滿意度結果比較

組別例數滿意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分數研究組525201008.15±0.68對照組5248492.316.14±0.44t/χ2值4.16017.548P值0.0410.000
無痛內鏡檢查已逐漸應用于臨床檢查,為疾病的診斷及救治提供了精準的輔助資料,無痛內鏡檢查具有痛苦感小、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等優勢[3],但在操作之前需對患者進行麻醉,有可能會對患者的呼吸循環系統造成抑制作用,且內鏡檢查為侵入性操作,并發癥的出現也較為常見,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運用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對入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檢查中均保持腸道清潔(100%),對照組中腸道清潔率為84.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4.562,P=0.000),研究組胃內積水及誤吸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良好的護理模式可減少無痛內鏡檢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為內鏡檢查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由于胃鏡檢查可引起惡心、嘔吐等反應,腸鏡及宮腔鏡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不適感受,導致患者在檢查結束后仍存在不良情緒,有可能產生糾紛,因此給予有效的護理模式對患者滿意度進行干預和調查對整個內鏡檢查是否取得圓滿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以滿意度為另一觀察指標,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滿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滿意度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2.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4]。
由于我國醫療模式的改善,護理方法的改進也不斷的被關注。護理工作在醫護領域工作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是保證醫院得以維系的重要步驟,而護理風險貫穿于日常護理工作,受不同因素的影響,醫療風險的發生不可避免,而風險預警制度在減少護理不良時間的發生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安全預警護理流程以預防、護理相結合的模式為特點,在不良事件發生前預估的發生可能,并針對性地給予對癥處理,以預防為主,將護理不良時間防患于未然,在最大程度上將傷害降至最低[5-6]。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護理管理者重視護理風險管理,著力于預警系統的建立[7-8]。因此,安全預警護理流程可提前預估風險因素,及時對癥處理,可降低無痛內鏡檢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滿意度,可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