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君,高 俊,張瑞彬,黃柳菊,冉瑞琴
(揭西縣人民醫院骨外科,廣東 揭西 515400)
軟組織缺損常常由高能量的創傷引起,四肢創傷性軟組織缺損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伴有血管、肌腱、骨等組織的外露,且創面滲出多,易伴發感染,發生軟組織的大面積壞死,愈合較慢。傳統的治療方法為清創后換藥,長出豐滿的肉芽組織后植皮,治療過程較長且并發癥多,只能通過手術治療才能緩解癥狀達到治療效果[1-2],現我院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采用VSD技術聯合皮膚伸展術治療創傷性軟組織缺損傷,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臨床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創傷性軟組織缺損傷的患者36例,根據住院期間制定的治療方案,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8例。試驗組男10例,女8例,年齡20~69歲,平均(45.3±11.2)歲。對照組男9例,女9例,年齡21~69歲,平均(46.1±12.1)歲。兩組患者年齡分布、性別比例、臥床時間及軟組織損傷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負壓封閉引流術(VSD技術)治療,即將損傷壞死組織全面清除并取適量過氧化氫和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清洗處置,評估創面面積,取面積與之相對應的醫用泡沫敷料對傷口進行填充,將引流管的一端固定在填充泡沫內,另一端則需要保持通暢并從薄膜下引出,讓整個創面處于密封狀態,連接負壓吸引器,調節至適宜的負壓值,一般控制在200~400 mm Hg(1 mm Hg=0.133 3 kPa),持續吸引7~10 d。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聯合治療,應用VSD技術結合皮膚伸展術協同處置,即完成負壓吸引治療后,根據創面的細菌培養結果有針對性的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待正常的肉芽組織長出后在其邊緣1 cm處置入皮膚伸展牽引針2枚,使其分別固定于真皮組織下,并用橡皮筋將2枚針之間適度收緊,保證創面縮小范圍達到40%~60%,保證橡皮筋的張力作用,在每次的換藥處置時均對皮筋的松緊度進行調整,直至創傷性軟組織缺損傷處達到完全封閉狀態,繼而將完成創面縫合治療,將皮膚牽引針取出。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感染控制情況進而分析臨床治療效果,見表1。


組別例數應用抗生素時間愈合時間治療時間對照組1818.4±1.5134.1±1.5139.4±2.59試驗組1815.5±1.4228.5±1.5732.8±1.87t值5.7516.2457.427P值<0.01<0.01<0.01
臨床上對于四肢軟組織的大面積缺損處理常常遇到困難,由于大面積的創傷不僅伴有微循環障礙、組織水腫,而且增加了并發感染的幾率[3]。如何快速恢復受損的組織、控制感染等是臨床醫師面對的問題[4]。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理創面,每天換藥,待肉芽組織生長到一定程度后再進行皮瓣移植,這種方法不僅時間長,患者痛苦大,而且增加了骨科臨床醫師的工作量,換藥的過程中不僅增加敷料的使用,也再次增加感染的幾率[5]。本次研究同樣發現應用VSD技術在治療創傷性軟組織缺損傷時可以實現充分引流效果,促進局部浸潤炎性反應的消散,創面的持續負壓狀態將壞死組織完全引出,使得感染源局限后起到徹底清除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促進肉芽組織的再次生長,一定程度的減少換藥頻次與抗生素的應用時間,對醫療費用也起到有效的縮減。在聯合應用皮膚伸展術治療后,可以加速皮膚組織的愈合時間,達到軟組織恢復的治療效果。本次試驗結果同樣有力證明了這一觀點,試驗組患者在進行VSD技術聯合皮膚伸展術治療后期感染控制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效果,抗生素治療時間為(15.5±1.42)d,而對照組為(18.4±1.51)d;軟組織愈合僅需(28.5±1.57)d,對照組為(34.1±1.51)d;治療天數為(32.8±1.87)d,對照組則需要(39.4±2.59)d(P<0.05)。說明聯合治療方式對患者的健康恢復更具有推動性,不僅能夠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保證患者生活質量和健康安全,還能節約治療費用,值得在臨床中廣泛的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