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四川 廣安 638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類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中耳積液和聽力下降,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病會使患者聽力受損,并出現一系列不良癥狀,影響其正常生活,因此一經確診需及時治療。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3月對收治的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射藥物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作如下總結。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為試驗對象,入選病例均來自2016年6月~2017年3月,病例總數為80例,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試驗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8~70歲,平均(40.8±3.4)歲;病程10 d~3個月,平均(33.8±2.5)d;單側36例,雙側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8~66歲,平均(39.5±3.2)歲;病程8 d~3個月,平均(33.2±2.4)d;單側37例,雙側3例。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兩組患者上述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鼓膜穿刺術治療:術前為患者講解手術注意事項和配合要點,提前準備好手術所需物品。醫生佩戴好額鏡并對光,指導患者取坐位,側身面對醫生,并將患耳充分暴露,固定多余的頭發,避免影響手術。對耳周和外耳道行常規消毒,取棉卷子包裹少量棉花蘸取鼓膜麻醉劑,將其涂在鼓膜的正下方、前下方、后下方,麻醉10 min左右,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從鼓膜下方刺入鼓室,并將積液取出。積液抽取完后,采用無菌棉簽擦拭殘留于耳道內的液體。手術后給予呋麻滴鼻劑、口服氨溴索,行常規抗感染治療,持續1周藥物治療后進行復查,若未出現好轉則需繼續治療。
1.2.2試驗組:采取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射藥物治療,鼓膜穿刺術的方法同對照組。在抽取出積液后行第2次穿刺,穿刺點選于鼓膜上方,穿刺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穿刺前拉開注射器,使注射器內存有部分氣體,在成功穿刺后將氣體緩慢注入鼓室,擠出內部殘余積液,使其從首次針刺入口流出,反復進行上述操作,直至鼓室內積液流凈為止。然后經第2次進針口注入4 ml鹽酸氨溴索注射液、4 000 IU糜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在給藥結束后將針頭拔出,輕按耳屏部,使藥液能充分吸收。在手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1周。
1.3評價標準
1.3.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患者在治療后各項癥狀完全消失,聽力恢復正常水平或患病前水平;有效:患者在治療后癥狀有所減輕,聽力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癥狀和聽力未見改善或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病例總數×100%。
1.3.2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發生聽力下降、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并發癥的例數和總發生率。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5%,與對照組的8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組別例數無效有效顯效總有效率試驗組401(2.5)13(32.5)26(65.0)39(97.5)①對照組408(20.0)18(45.0)14(35.0)32(80.0)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χ2=6.13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組別例數聽力下降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發生率試驗組401(2.5)1(2.5)1(2.5)3(7.5)①對照組402(5.0)5(12.5)3(7.5)10(25.0)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χ2值=4.501
分泌性中耳炎又稱滲出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鼓室積液、非化膿性中耳炎等,一般因機械性阻塞、功能性通氣障礙、感染所引起,患者可出現聽力下降、耳鳴、耳痛、耳悶脹等不良癥狀[1-2]。臨床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治療方案為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射藥物,結果顯示該治療方案具有較大的優勢和臨床意義[3-4]。通過鼓膜穿刺術可清除患者中耳內的積液,但無法徹底清除干凈,少量殘留黏液可堵塞穿刺耳孔,隔斷外界空氣,使其無法進入鼓室內,造成咽鼓管功能不良,抽取積液后可使耳內呈負壓狀態,加重咽鼓管塌陷,降低咽鼓管的功能。如在此基礎上配合應用鼓室注藥,可進一步提升療效。本次所用藥物為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屬蛋白酶的分解物,可使分泌物的黏度明顯降低,并可溶解壞死組織,使分泌物得以消化、清除,使局部血清滲出減少,水腫得以減輕;地塞米松屬抗炎類激素藥,可對過敏反應起到抑制作用,減少白細胞浸潤和血管滲出,避免瘢痕粘連。本次研究表明,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射藥物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總有效率可達97.5%,并發癥發生率僅為7.5%,與僅采用鼓膜穿刺術治療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潘永奎的研究結果一致[5]。
可見,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射藥物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方案在實際應用中極具優勢和臨床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