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盈,孫玉今
(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影像科,吉林 延吉 133000)
患者,男,64歲,以持續性聲音嘶啞1個月就診,自發病以來,患者無喉痛及喉部異物感,無呼吸困難及吞咽困難。專科檢查:喉外形正常,會厭抬舉良好,左側喉室及喉前庭膨隆,喉室視不清,雙聲帶表面光滑,活動自如對稱。電子喉鏡見:左側假室向中線膨隆。行喉部CT平掃示:左側甲狀軟骨可見大小約0.7 cm×0.8 cm的低密度腫塊影,骨皮質明顯變薄,邊境清楚,向腔內突入(見圖1)。MRI示:左側甲狀軟骨見類圓形異常信號區,T2WI呈高信號(見圖2),T1WI呈等信號,壓迫前庭皺襞,病灶與左側甲狀舌骨肌分界清楚,增強后未見明顯強化(見圖2)。患者全身麻醉下行頸側切開頸部探查術,術中可見:左側甲狀軟骨中段可見一1.0 cm×0.6 cm向外膨隆的軟骨性腫物,腫物向內壓迫聲門旁間隙,前端臨近喉室。沿腫物邊緣將腫物完整切除,將甲杓肌與甲狀軟骨外膜拉攏縫合懸吊,逐層縫合。術后病理:可見透明軟骨組織,周圍伴出血、壞死。

圖1 CT平掃示:左側甲狀軟骨形態不規則,可見低密度腫塊影,向喉腔內突入,邊界清楚

圖2 MRI示:左側甲狀軟骨腫物呈長T2長T1信號,邊界清楚,增強掃描病灶未見明顯強化,與甲狀舌骨肌分界清晰
喉軟骨瘤在臨床上極為罕見,僅占喉部腫瘤的0.5%[1],病因不清,好發年齡為40~60歲,男性發病率為女性的3倍。喉軟骨瘤可發生在任一喉軟骨,其中70%發生在環狀軟骨,20%發生在甲狀軟骨,杓狀軟骨及會厭軟骨約占10%[2]。臨床表現取決于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起源在聲門下的腫瘤,喘鳴、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是常見的初步發現。聲門上腫瘤可產生吞咽困難、吞咽痛、耳痛,或表現為頸部腫塊。CT表現為腫物多呈膨脹性生長,呈骨樣密度影,其內可見散在的條索狀或斑塊狀鈣化[3],受累軟骨形態不規則[4],周圍組織受壓,喉腔變窄。MRI表現為T1WI呈等低混雜信號,T2WI呈等低混雜信號。
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放療和化療效果均不顯著。在確定治療前可進行組織活檢,根據腫物的大小、部位、類型選擇切除方法[5]。腫物較小應選擇保留喉功能的術式,如內腔鏡切除或喉裂開切除,腫物巨大或活檢為高度惡性腫瘤時,應考慮全喉切除術。本例采用頸側切口,保留甲狀軟骨部分軟骨,維持喉腔功能,防止術后氣道塌陷或狹窄。該患者隨訪2個月無復發。
綜上所述,甲狀軟骨瘤非常少見,影像表現能清晰的顯示腫瘤起源與浸潤范圍,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確認手段,手術切除是較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