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四十年的中國改革,我們需要向一些人致敬,這些社會階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一個需要致敬的是農民工。
今天有一個詞叫鄙視鏈,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地向下鄙視,可能在眾多階層中農民工處于鄙視鏈的最底端。但是你要讓我致敬的話,我第一個致敬的是農民工,2.3億農民工。
中國的農民,在改革開放初期,通過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我們的糧食問題。但是他們要進入城市的時候,發覺這個國家的戶籍制度有各種各樣的限制,然后他們退回去,洗腳上岸創辦了中國的鄉鎮企業。中國城市化以后,他們又以不真實的身份進入城市,付出他們的勞動,今天仍然是中國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
第二個需要致敬的群體,他們站在鄙視鏈的最頂端,但是仍會被我們鄙視——說一個億還是一個小目標——這是我們第二批需要致敬的人,叫做企業家。
在1978年以前,中國沒有一家私營企業,今天多少呢?2000萬。他們在過去幾十年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同時改變了這個國家。我接觸過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一開始我也覺得,你們為什么要經商,為什么要做企業,因為愛錢。沒有一個企業家說我不愛錢的。
但是你發現,這些熱愛金錢的人,把企業做到一定地步的時候,所賺的每一分錢其實都跟日常消費沒有關系了。他們在相當的意義上承擔著社會責任,解決了幾十人、幾千人、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就業,這些就業者的背后就是幾十萬的家庭。
第三個需要致敬的群體,大家看到可能覺得很奇怪,是我們的地方干部。
很多關于中國改革史的文章說,中國40年改革開放是什么呢?是人民崛起的結果。在人民崛起的過程中,有一些被革命者,一些被改革者,他們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地方干部。
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回望40年,這部分人,同樣是需要我們致敬的。
有一個詞叫做地方政府公司主義,這個詞是我們的一位老前輩張五常在他的《中國經濟制度》書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他說你到歐美國家去,只要是有點知名度的人,一個地方的市長、州長都能夠接待你,花半個小時聊一聊。而中國的縣長縣委書記、市長市委書記,忙得不分晝夜。
所有的縣委書記、市委書記,就是董事長。所有的縣長、市長,就是總經理,他們跟我們做企業—樣,背著KPI,我們有營業收入、利潤率、凈利潤,他們有GDP、財政收入。所以張老師說中國的情況是,每一個地方長官都把自己所在的地方當作公司一樣來經營,所以他說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
這些人決定性地改變了一個地區的經濟面貌。他們手上有比歐美國家市長、州長大得多的權力,但是同時他們的創新、他們的努力也需要比歐美的市長、州長承擔更大的責任。
第四個需要致敬的群體,他們的名字叫做創業者。
如今中國每一天有多少個企業創業?一百個、一千個?是一萬個,中國每天有一萬個企業創業,今年誕生了360萬個新注冊的企業。但是很遺憾,它們中的95%會在18個月內死掉。所以中國是一個非常多年輕人創業的國家,同時也是創業失敗率非常高的國家。
這些人,都是拿著自己的生命,拿著自己的時間,在創業過程中成全了自己的人。這一部分人,也是我們需要致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