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古代德治思想述要

2018-10-29 05:59:00曹德本鄭維東
人民周刊 2018年13期
關鍵詞:孔子思想

曹德本 鄭維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我國古代德治思想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豐富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我國古代德治思想,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我國古代德治思想是一個豐富而完整的理論體系,現擇其要者概述于下。

一、任人唯賢的思想

我國古代德治思想最為重要的方面是注重治國者的素質,治國者的素質成為善政德治的關鍵環節,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這個關鍵環節可以概括為賢者治國。所謂賢者,司馬光講,“德行高人謂之賢”(《進修心治國之要札子狀》);朱熹講,“賢,有德者”(《論語集注》卷七《子路第十三》)。我國古代德治思想注重君、臣的自身修養,提倡為君者要有君道,為臣者要有臣道,其中心內容是講賢者治國,任賢選能,讓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孔子指出,作為統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舉賢才”(《論語·子路》),“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孔子認為,作為君主,修身至關重要,修己而身正,才能正人,安百姓。孔子主張任用賢才,認為任用正直的人,民眾才能信服,反之,任用不賢者,則民不服。孔子的任賢思想得到后世歷代思想家們的繼承和發展。

孟子認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輔世長民莫如德”,“尊賢使能,俊杰在位”,“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作為君主,要自身正、行仁義,這樣才能四海歸順,天下太平。孟子繼承了孔子“舉賢才”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尊賢使能的思想,主張任用官吏要尊崇賢者,使用能者,讓他們在位在職。

漢代賈誼提出了“君明、吏賢、民治”的思想,他說:“故民之治亂在于吏,國之安危在于政。故是以明君之于政也慎之,于吏也選之,然后國興也。故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故君明而吏賢,吏賢而民治矣。”(《新書·大政下》)賈誼主張,作為君主要做到“明”,指君主要按“仁、義、禮、信、公、法”行事,才能慎于政事,選吏要任賢,吏以愛民為忠,這樣,君明、吏賢,才能治民。他認為這是德治的關鍵。

朱熹也強調賢者治國是關鍵,他說,天下事有大根本,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八)“賢,有德者,才,有能者。舉而用之,則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論語集注》卷七《子路第十三》)“賢者,有德者,使之在位,則是以正君而善俗。能,有才者,使之在職,則足以修政而立事。”(《孟子集注》卷三《公孫丑章句上》)朱熹主張君主修身正心,認為這是最根本的大事,并主張舉用賢才,任用有德有能者,這樣,更加有利于治國安邦。

為了治國安邦的需要,古代社會的思想家們大都提倡加強君臣自身修養,倡導任賢選能,并把圣君賢臣看成是一種理想的政治秩序。今天來看,我國古代推崇賢人治國,有其歷史局限性,其最終目的是為維護古代君主的統治地位服務的,而其所謂賢者,也是從統治者的利益出發而取舍的。盡管這樣,賢者治國的優秀傳統還是應該肯定和借鑒的,任人唯賢在新時代應有其全新的含義,應該按照新時代的用人標準選拔人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治國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說的:‘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中國古代賢者治國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大精華,應該為我們所繼承和發揚。

二、以民為本的思想

我國古代德治思想有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治國應以民為本,德治的核心就是理順民心,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內容豐富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指圍繞以民為本所構建起來的思想體系,其中心內容是國以民為本,君以安民為務,治國應以愛民、重民、寬民、足民、富民為基本方略。

以民為本思想源于商周之際,《尚書·盤庚》記載:“重我民”,“罔不唯民之承”,“施實德于民”。西周政治家周公鑒于商亡的歷史教訓,提出“保民”的思想,他說,“用康保民”,“治民袛懼,不敢荒寧”,“懷保小民”。(《尚書·無逸》)從這些歷史資料來看,在商周之際,已經出現以民為本思想的萌芽,進入春秋時期,隨著社會動蕩,統治者認識到,依靠神的力量已經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對民眾的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孔子也有民本思想,《論語》記載:“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論語·子路》)“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孔子認為,治理國家要以富民、愛民、寬民為重,把民眾擺在重要地位,統治者要認真嚴肅地對待政事,取信于民,仁愛百姓,孔子的這種思想得到后世思想家的闡發。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民、社稷、君三者的關系,民最為重要,沒有民心的安定,就沒有社稷的穩固,也就沒有君主的權位,所以,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孟子認為,暴君失天下在于失民,失民在于失民心。得天下在于得民,得民的關鍵在于爭得民心,得民心就能得到天下,民心向背關系到社稷安危存亡。

李世民認為:“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資治通鑒》卷一九二)李世民在歷史事實面前看到人民的力量,他從君、國、民三者關系出發闡述了君依靠國、國依靠民的道理,認為對民剝削過重,就像割肉充腹一樣,富了君主而國家滅亡,治國必須以民為本。

在中國古代社會講德治,主要是處理好君、臣、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古代社會的治國就是君主通過臣來實施對民的治理,指的就是君、臣對民的態度,民為國之根基,民心的向背關系到古代統治者權力地位的穩固與否。可見,中國古代社會所講的以民為本,與今天新時代的以人民為中心是有著根本區別的。古代講民本,主要是指理順民心,維護君主統治地位,今天講的以人民為中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以民為本思想蘊含著優秀的德治傳統,可以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所繼承和弘揚。

三、見利思義的思想

我國古代德治思想有一個堅實的倫理基石,那就是義利統一觀。在中國古代,義利之辨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有的思想家主張重義輕利,以義為先,以義導利;有的思想家主張義利雙行,基本思想傾向是義利統一。義利之辨源于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人們普遍探討的問題,在后來一直成為歷代思想家關注的問題。

孔子較早論及義利關系問題,他講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見利思義”,“義然后取”。(《論語·憲問》)孔子重視民的衣食等物質利益,但他認為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一味地追求利,把重義或重利作為區別君子、小人的分野。他主張見利思義,以義的原則來取利,反對“不義而富且貴”。孔子的義利觀主張見利而不忘義,先義后利,反對一味地追求利而不顧義。

孟子講道:“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先義后利,把義放在首位,在生之利與死之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把死之義看得比生之利更為重要,在義利關系上,主張先義后利,義以導利,義重于利。

朱熹指出:“義者,宜也,君子見得這事合當如此,卻那事合當如彼,但裁處在其宜而為之,則無不利之有,君子只理會義。”(《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七)“竊聞之古賢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朱文公文集》卷第七十五)朱熹的義利觀主張先行仁義,不急于追求功利。

我國古代的義利之辨都是與治國相聯系的,其基本思想傾向是義利統一。我國古代思想家大多都承認人的欲望、物質利益的合理地位,同時主張應以道義引導民眾的利欲之心。義利統一作為確立道義與利益關系的原則,引導人們在物質利益面前,以道義為重,使治國有一個可以遵循的倫理準則。抓住了這個問題,也就抓住了治國的根本問題。

我國古代所倡導的道義,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與我們今天所講的民族大義、國家大義是有著根本區別的,但其中蘊含著可以創造性轉化的優秀思想基因。中華文化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義以為質”,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四、以和為貴的思想

我國古代德治思想以和諧作為其理想追求,強調以和為貴。具體而言,就是把追求人際和諧、群體和諧、天人和諧作為治理至境。德治追求和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所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三大和諧”的重要體現。

人際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述為:“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中國傳統文化講修身,主張人通過修身,實現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精神境界,在實現人自身和諧的基礎上,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實現了人際和諧,就可以超越人際關系中狹隘的利益交換關系和急功近利傾向,人與人之間以誠相見,處在和諧有序的關系之中。

群體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述為:“同群”(《論語·微子》),“人能群”(《荀子·王制》),“群居合一”(《荀子·榮辱》)。中國傳統文化主張通過德治實現群體和諧,群體和諧的含義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指國家、社會對民負責,以民為本,把愛民、重民、富民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另一方面是指人生活在群體中,要樹立群體意識,人對群體應有責任感、義務觀念和奉獻精神。

天人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述為:“以和天人”(《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婓松之注引《獻帝傳》),“統和天人”(柳宗元:《為王京兆皇帝即位禮畢賀表》)。中國傳統文化講平天下,主張通過平天下實現天人和諧,天人和諧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人生于天地之間,與天地并立而為三,人源于自然,人的理想目標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是天人和諧的理想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人道源于天道,天人和諧必須以人類自身和諧為基礎,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高尚的道德理想追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我國古代講“和諧”是從古代社會的天下大一統觀念出發的,與我們今天所講的和諧是有所不同的,這是其歷史局限性之所在。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講和諧須充分體現時代特點、時代要求,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國古代德治思想所包含的寶貴精神財富與守舊的傳統觀念形成了鮮明對照,必須進行辯證分析,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研究我國古代德治思想,就是要弘揚我國優良德治傳統,為當前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供借鑒,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斷前進。

猜你喜歡
孔子思想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孔子的一生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毛片基地视频|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熟女视频91|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成a人片| 色噜噜综合网|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呦女精品网站|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国产三级毛片|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区欧美区| 色亚洲成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黄色成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综合第一区|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国产精品成| 青草视频久久| 精品人妻AV区| 欧美在线天堂|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综合色在线|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毛片网站观看| 青青极品在线|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午夜日b视频|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噜噜噜综合亚洲|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亚洲区欧美区|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男人天堂| 毛片在线区|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99资源在线|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天天综合网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