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文 宣
(上海海洋大學 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 上海 201306)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高校教學、科研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儀器設備也相應增加,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撐的大型儀器設備也得到快速添置。大型儀器設備是高校教學科研的物質基礎,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堅實保障,是反映學校辦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高校國有資產重要組成部分[1-3]。當前,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體制機制,造成了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偏低,甚至部分大儀設備閑置的現狀,導致了資源極大浪費。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大型儀器設備資源,探索適合各高校特色的共享管理模式,使之真正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窗口和基地,是高校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4-6]。
高校隨著學科結構的調整、新專業的申辦、探究領域的拓展、研究層次的深入,逐步引進更多的大型儀器設備,極大地提升了辦學水平,為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提供強大的支持[7]。
截至2017年底,我校當年新增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89臺(件),占入賬固定資產總數的1.91%,價值3 097.87萬元,占52.99%;其中,新增30萬元及以上儀器設備23臺(件),占入賬固定資產的0.49%,價值1 778.27萬元,占30.42%。從這些數據來看,大型儀器設備在高校國有資產中數量占比不大、但價值占比卻很高,2012年以來我校30萬元及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逐年擁有量見圖1。

圖1 30萬元及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擁有數
學校建立了大型設備開放共享管理平臺,已有101臺進入了平臺,這些具備共享條件的大型儀器設備實際使用情況卻不盡人意,從我校近2年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大型儀器設備2017年比2016年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但總使用率仍然偏低,投入產出比失調。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充分地利用這些大型儀器設備,是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偏低,首要原因是學校對大型儀器設備的國有資產屬性的認識不足,政府每年對高校領導有考核,但考核指標中沒有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作為一項內容,學校對二級單位(中層干部)的考核也是一樣,全校上下沒有從國有資產角度去重視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很少考慮大型儀器設備的保值、折舊、價值流失[8]。有些團隊(或教師)為了保證科研項目的順利結題,匆忙購置了項目申報時為湊數而草率提出的設備,而實際上該研究項目完全可以用存量設備來進行,甚至可以不用這種設備,造成購置好就閑置,部分設備從購買到報廢整個生命周期內僅僅使用幾次。
政府的各級教育、科研等主管部門每年都投入大量預算來支持科研項目的開展,鼓勵大眾創新,每個項目申報中都有不少經費用來購置儀器設備等硬件設施,其中不乏有大型貴重儀器設備。受某些錯誤思想的影響,造成儀器設備重復申報、盲從購置;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情況與單位(或個人)的利益沒有掛鉤,缺乏競爭、激勵機制,用好用壞都一樣[9]。造成儀器設備重復購置的現象屢屢出現。
院系或項目組對市場調研不充分,僅立足該項目的短期需求來提出設備的購置申報,立項受理部門又缺乏有效評審機制,這種草率申請立項、隨便購置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所申報的儀器設備功能單一,甚至有的性能已明顯滯后,根本沒有考慮項目完成后的再利用,無共享價值,即使開放共享也沒有使用需求。
預算執行率已成為政府對高校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少學校在每年下半年將無法年內完成的項目暫時中止,經費被調整來直接購置還未充分論證的儀器設備,設備管理部門沒有足夠的時間、充裕的精力去“查重”,造成了新的重復購置,很多設備因不急需要用,而購置回來成閑置。
高校制定了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規章制度,但很多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效益評估及監督考核機制,不具實際操作性,形同虛設。高校因物理空間的限制,新添置的大型儀器設備被安置在不同的院、系、實驗室,歸屬不同的系、實驗室、課題組或某專家團隊管理,僅為少部分師生服務,加上缺乏相應的機制,設備管理人員不愿付出更多的精力,或擔心耗材、維護等方面的費用,造成了大型儀器設備事實上的“私有”,難以實現開放共享[7]。
學校因編制所限,實驗技術人員普遍不足,儀器設備管理專業技術力量薄弱,隨著有一定維修保養技術的老人逐年退休,新進人員少且因編制、待遇等影響其安心本職工作,加劇了儀器設備配置快速增長與管理人員不足的矛盾。很多大型儀器設備沒有安排專人管理,只是由教師或其他管理人員兼管,甚至有些儀器設備使用人員未經過培訓、不熟悉操作指南、缺少操作技術,儀器設備一旦發生故障,不能及時找出故障原因,影響儀器設備故障處理的及時性[10]。
學校應做好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工作的頂層設計,領導要重視大型儀器設備的立項購置、開放共享管理,努力提高其使用率,促進保值、增值;應成立以分管校長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與的大型儀器設備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大型儀器設備購置及共享管理平臺的建設,建立適合校情的運行機制。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工作[11-12]。
高校應健全大型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對儀器設備主管部門、管理者及申請使用者賦予明確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儀器設備申購、開放共享等事項,對各個環節加以科學、合理規定,使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有章可循。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共享效益評價、服務收費及收益提成等管理、激勵制度,并使其有效落實,使開放共享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學化、規范化。
高校應立足自身情況積極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整合全校設備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打破系和系、系和院、學院和學院之間的行政界限,實現學校和學院發展的和諧統一,創新構建校、院兩級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管理平臺模式。通過制度疏導,對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理念,帶來全校共同前進,切實引領“雙一流”學科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1) 校級平臺構建。應將全校范圍內使用功能多、通用性強、服務面廣的大型儀器設備集中管理,成立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的校級平臺,一般稱之為“分析測試中心”。按大型儀器設備的功能、數量、預計未來的機時數等因素合理配置管理人員,將有經驗、有服務熱情和工作激情的技術人員吸收進管理隊伍,提升隊伍整體服務形象,擴大開放共享的影響力。真正實現大型儀器設備統管共用、資源共享,有效促進學科交叉和合作研究。
(2) 院級平臺構建。將納入校級平臺管理以外的大型儀器設備中,選擇一些使用功能較單一、專業性較強、應用面較窄的大型設備相對集中。以學院或學科群為單位,依托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構建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的院級管理平臺。配備相應的管理、技術人員,實現學院(或學科群)內大型儀器設備統管共用、資源共享,學院(學科群)外零星的使用需求可參照校級平臺的管理模式提供服務。
高校要將有限的經費花在“刀刃”上,科學、理性地添置大型儀器設備。對待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從立項申請-采購-驗收-使用(維修保養)到報廢整個生命周期都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來推動其開放共享,努力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利用率。
學校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劃,結合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等方面的中長期需求來考慮大型儀器設備的添置,堅持全校統籌的原則,強化大型儀器設備購置的前期論證,避免學科間的重復購置,切實從源頭上保證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工作的順利開展[12]。論證時要將購置配套條件(場地、水、電等)、管理人員、后期共享等因素一并加以考慮,避免盲目購置。在選擇大型儀器設備論證專家時,應根據不同類型的儀器設備選擇有特長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家參與評審。
高校應建有一支素質高的實驗技術隊伍,專業性強、學習能力高和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專業人員來管理大型儀器設備;應為每臺大型儀器設備安排相應人員負責管理,明確權責[9]。大型儀器設備服務社會,實現共享,離不開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實驗技術隊伍。學校應加強對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訓,促進其業務水平提高,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
建立信息化的開放共享服務平臺是實施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服務、管理的基礎保證。開放共享服務平臺不是一個簡單查詢儀器設備的規格型號、性能指標、服務范圍、收費標準、聯系方式等信息功能網站,而是一個集查詢展示、咨詢服務、學習指導、實時監控、后臺管理的系統工程,承擔大型儀器設備管理人員、操作員和需求用戶間的橋梁作用。還應集成網上收費、財務轉賬、效益考評等各項功能。其基本功能是提供實時查詢和網上預約服務[13-14]。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傳承“互聯網”的一切功能,具有“移動”的“隨身、隨時、隨地”的優勢特性。可在基于PC端的信息化開放共享平臺上疊加建設移動互聯網,將更加方便每一位有需求的師生,參與后臺管理的人員也可承擔更多的研究開發工作。移動終端的應用將會大大促進高校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
高校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工作的有效開展是科技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體現[12]。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構建校、院兩級的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并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日常管理,實現大型儀器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科學化和可視化管理[15].向社會開放,服務社會,不斷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形成良性循環。當然,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學校各級領導要充分重視這項工作,并在體制機制上加以保障,各參建單位、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在工作中不斷探索、研究創新,在設備配置、完善制度、技術隊伍、經費投入、系統升級等方面不斷完善,努力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16]。把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工作落到實處,用開放共享帶來的效益來提升高校辦學水平,為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