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河南一家建筑公司的多名員工反映,他們幾個月前被公司派到南京籌備項目,為了節約開支,他們在南京市建鄴區一小區出租房內AA制“搭伙做飯”,卻被南京市建鄴區市場監管局認定為“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經營行為”,于2017年12月21日給他們建筑公司下達了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要罰款15.5萬多元。這讓員工們很不解。這些建筑公司員工是搭伙做飯還是私設食堂?南京市建鄴區市場監管局是嚴格執法還是機械執法、錯誤執法?
正方: 食品安全法第35條規定: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銷售、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許可。第122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該建筑公司所謂的“搭伙做飯”,每天為員工提供早中晚餐飲服務,違法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實際供餐天數118天,每天餐費約120元,總金額達1.4萬多元,監管部門對建筑公司依法罰款15萬多是按照最低標準處罰的,已考慮到該行為無社會危害性。
反方: 這些員工,外派到南京去籌備項目,為了節省開支,AA制湊錢“搭伙做飯”,怎么就成了“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經營行為”,怎么就適用食品安全法第35條規定了?依據同樣的邏輯,你請一群同事到家吃飯,或一群同事湊錢去集體野餐,也要事先獲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嗎?再說,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及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本意,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難道員工搭伙做飯的食品安全風險,比他們吃路邊攤更高?
這些員工搭伙吃飯,一沒有以營利為目的,二沒有對外經營,怎么就成了“無證辦食堂”了?
正方: 根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設于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建筑工地等地點,供應內部職工、學生等就餐,均可認定為食堂。南京市建鄴區市場監管局解釋,他們在2017年10月底接到了建鄴區某小區居民投訴,反映這家建筑公司多名員工在出租房內做飯,人員進出頻繁,十分擾民,市場監管局現場調查發現了穿著廚師服裝的人員以及餐桌椅和菜單。更何況,該公司委托代理人即棲霞項目辦公室主任在情況說明中承認未經許可開辦員工食堂。
反方:《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原文為“食堂:指設于機關、學校(含托幼機構)、企事業單位、建筑工地等地點(場所),供應內部職工、學生等就餐的提供者”,并沒有說設在建筑工地的都是食堂。而且,這個搭伙做飯的地點是在小區出租屋,也并沒有設在建筑工地。穿廚師服做飯的是該公司一名電焊工,廚師服裝豈能作為非法辦食堂的證據?這些員工表示,最初在“情況說明”上寫的是“湊錢搭伙做飯”,但監管人員斥責說“你要這么寫,我們馬上就處罰你,得按照我的要求來,我保證不處罰你們,大家配合我們工作,以后改正就沒事了”。
正方: 建鄴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目前,他們開出的是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并非最終處罰決定,“現在只是聽證告知階段,他的權利是聽證,如果他放棄聽證,那么下面我們是下處罰決定書,下處罰決定書之后仍然有救濟渠道,申請復議或者申請訴訟,這些都是他們公司的權利”。
反方: 到底是員工個人搭伙,還是公司開辦食堂,雙方各執一詞。不過,南京玄武區和鼓樓區的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都向媒體表示,搭伙做飯人數規模小,而且在民宅內,不需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只要不擾民,注意食品安全就可以。同一城市不同區施行不同的執法標準,有意思。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