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淑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干預護理對肛腸手術患者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肛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為50例,給予相應護理干預后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結果: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相比更勝一籌,組間比較存有較大差異,計入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結論:心理干預護理對肛腸手術患者具有良好治療效果,值得廣泛運用。
【關鍵詞】心理干預;肛腸手術;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014-01
肛腸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主要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肛瘺和肛裂,對這些疾病使用手術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預期效果。然而,由于大多數患者沒有手術經驗,他們在手術中經常會經歷強烈的心理波動,導致焦慮,急躁和其他消極情緒,這些情緒不僅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而且延遲疾病的恢復[1-2]。因此,肛腸手術患者的護理不應該只著眼于日常護理,還應該為患者的心理狀態提供心理干預,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情緒來克服這種疾病。本研究側重于心理干預對患者情緒和滿意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入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肛腸手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其中含有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齡分布在30-65歲之間,平均38±8歲,所有患者中含28例肛裂,48例內痔,21例混合痔,3例肛瘺。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均為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中無差異,可比性確切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方法,如術前健康教育,手術過程中的輔助護理,手術結束后的消毒、換藥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護理,包括1)術前護理:在術前麻醉期間,患者經常會感到焦慮和緊張。這些不良情緒會引起身體不適的繼發癥狀,并增加手術的難度。因此,手術前給患者適當的心理教育。護士向患者介紹手術過程并及時回答患者的問題,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2)術中護理:手術過程是患者最緊張和焦慮的時刻。在這個階段,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有助于患者手術的成功。在實施麻醉前,護士和患者充分溝通以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3)術后護理:接受肛門直腸手術后,護理人員必須密切關注患者,并在患者允許的情況下給予患者鎮痛藥物治療。在換藥過程中,與患者溝通,并與患者溝通一些術后預防措施,以便患者的緊張和焦慮得到充分改善。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對該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給予t檢驗;百分數為計數資料單位,同時予以X2進行檢驗,以P<0.05提示有差異納入統計學范疇有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兩組患者焦慮評分無差異,經相關護理工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34.1±1.2)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49.9±2.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較大計入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詳細見表1。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性化護理逐漸普及,許多傳統疾病開始使用心理干預護理。對于肛腸疾病患者,通常需要手術治療,但是,由于特殊的治療部位,許多患者的心理會出現沖突,患者自身的心理問題是導致患者手術后不能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此次研究通過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逐步改善患者的自身狀況,提高患者的康復水平。總之,肛腸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預護理是非常必要的[3]。
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等情緒,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還可以使護患關系更加和諧。患者的緊張和焦慮等情緒會對患者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生理上,它會增加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并且皮膚濕冷蒼白,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認識,提高患者對陌生環境的認識,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4-5]。
綜上所述,對采用心理干預的肛腸外科患者進行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鄧曉梅.心理干預護理對肛腸手術患者的影響研究[J].當代醫學,2013,19(5):116-117.
[2] 邱淼潔.心理干預護理對肛腸手術患者的影響研究[J].護理研究,2017,13(26):154.
[3] 努爾曼古麗·依地爾思,尤魯吐孜·烏曼爾.心理干預護理對肛腸手術患者的影響研究[J].現代護理,2013,12(9):514.
[4] 謝正英 .特大肛周膿腫患者的健康教育與術后換藥疼痛的心理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1,17:249.
[5] 張衛敏.肛腸病病人心理護理的必要性及方法[J].福建中醫藥,2010,37(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