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劉欽
5月17日,美國參議院確認吉娜·哈斯佩爾(Gina Haspel)成為美國中情局第一位女局長。
這位女局長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中情局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唯一做過的工作。她將自己定義為“典型的美國中產”,“機緣巧合”做了一個特工,所做的工作充滿危險和詭計。
“血腥吉娜”
現年61歲的吉娜·哈斯佩爾1956年出生于美國肯塔基州。1985年,她加入美國中情局,一開始她在第三世界國家執行任務,包括受時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所托,向埃塞俄比亞游擊隊領袖傳話。
哈斯佩爾讓中情局多次提前獲得“基地”組織策劃恐怖襲擊的情報,同時有效遏制了“基地”組織的擴張,這也成為克林頓時代反恐行動的重要成就之一。
2001年,哈斯佩爾的職業生涯迎來重大轉折。這一年,她被上司從歐洲抽調回美國總部的反恐部門。2002年,為了打擊“基地”組織,哈斯佩爾奉命前往泰國,負責監管中情局設在當地一處專門關押恐怖分子,代號為“貓眼”的秘密監獄。在之后為期3年多時間里,哈斯佩爾下令動用包括水刑和剝奪睡眠等手段,審訊關押在那里的被懷疑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的囚犯。
2002年,哈斯佩爾曾負責審訊據信為“基地”組織高級成員阿布·祖巴伊達,他在巴基斯坦被捕后被押往泰國,中情局懷疑他參與策劃“9·11”事件。期間,僅在2002年8月一個月時間內,祖巴伊達就被實施水刑83次,險些死亡。他還被剝奪睡眠超過96小時,并被按著頭撞墻,導致一只眼睛失明,直到他被證明已無情報價值才被放過。而所有殘酷審訊過程都被錄像記錄了下來。
2005年8月,時任美國司法部副助理總檢察長史蒂芬·布拉德伯里曾證實,泰國“黑獄”的殘酷審訊從2002年一直持續到了2005年,而下達審訊命令的正是當時的負責人哈斯佩爾。
2005年已調回總部任職的哈斯佩爾,被指定負責銷毀中情局的虐囚錄像,理由是“防止實施虐囚行為的審訊者身份暴露”。有人質疑哈斯佩爾為“清除職業污點”而極力推動此事,中情局則辯稱她只是執行者,并非決策人。
當年,哈斯佩爾在國會就銷毀虐囚錄像一事舉行的聽證會上作證時,有抗議者一度沖進會場大喊:“血腥吉娜,你是一名酷刑大師!”同時,還有人權團體認為,哈斯佩爾犯下的“罪行”足夠讓她成為一名“戰犯”。
褒貶不一
在中情局內部,哈斯佩爾廣受尊敬,被任命為中情局副局長時也獲得多位資深情報人員“背書”。但在美國政界,質疑和批評哈斯佩爾的聲音不在少數。哈斯佩爾2013年曾被任命擔任中情局秘密行動負責人,但很快遭到否決,理由是她參與了虐囚及銷毀證據錄像的工作。她被特朗普任命為中情局副局長時也有人反對,說這是任命一名參與過“違法行動”的人擔任領導職務。
在4月中特朗普提名哈斯佩爾出任中情局長一職后,曾讓她“臭名昭著”的舊事再次被大眾翻出來審視。5月初,曾有媒體報道稱哈斯佩爾試圖撤回提名,白宮官員跟她談了幾個小時的話,說服她堅持下去,她這才同意把任命程序繼續下去。
哈斯佩爾在中情局效力了30多年。據中情局同僚的描述,哈斯佩爾為人強悍。
卡羅爾·羅利·弗林跟哈斯佩爾一樣,也在中情局工作了30年,包括曾在秘密行動處和反恐中心效力。她說:“哈斯佩爾這樣做不是為了爭榮譽、出風頭或者博取公眾喝彩……我認為她這樣做是為了做正確的事,把工作做好,為國效力。”
哈斯佩爾的另一位前同事、前情報部門副主任卡門·梅迪納對她的評價也不錯:“她不好出風頭。一點也不自大。”
然而,這些特點似乎讓她和現在的白宮很不匹配。
特朗普喜歡在競選式的集會上享受聚光燈的照耀,他還經常在推特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哈斯佩爾基本避開公眾視線。哈斯佩爾為人相當低調,以至于“維基百科”最初有關她的條目居然錯用了別人的照片。而哈斯佩爾本人也在公開場合提到,她從來不用任何社交媒體。
共和黨參議員柯林斯(Susan Collins)問哈斯佩爾,如果特朗普直接下令要求她對恐怖分子實施“水刑”,她會如何回應。哈斯佩爾表示,面對有爭議的指令時,她會遵從自己的道德標準,而不是總統命令。“我不認為總統會叫我去做。”哈斯佩爾說,但她也未明確表示將拒絕總統的命令。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