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從討伐董卓的盟主,到官渡兵敗,他的政治資本僅維持了10年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不僅是袁紹與曹操的對決,也是三國局面開始明朗的第一仗。
當時袁紹有精兵十萬,曹操兵力只有兩萬,很多曹營人士都預測袁紹會贏,于是寫信給袁紹,為自己謀劃后路。可袁紹最后還是輸了。為什么?因為他用10年的時間打爛了上天賜予的一手好牌。
政治上投機取巧
袁紹出自東漢后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算起,袁家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父親、叔伯的喜愛。憑借世資,不到20歲,他已出任濮陽縣長,還贏得了清正能干的名聲。但不久其母病故,他就辭官服喪了,之后拒絕朝廷的辟召,在洛陽隱居。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愈演愈烈,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受到殘酷迫害。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暗中卻在結交張邈、何颙、許攸這樣的俠義之士。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進入大將軍何進的門下。
此后權臣董卓在朝廷得勢,他擅行廢立、濫殺百姓,種種暴行引起了各階層的憤恨。公元190年,關東各地群雄討伐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袁紹當時只是渤海太守,人們之所以推舉他,不是因為他的軍事實力強,而是看重他的政治優勢。一方面,他是名士,在士林中有一定號召力;另一方面,董卓逼著漢獻帝殺了包括袁隗、袁基在內的袁家一門。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及四海,遭此劫難,袁紹獲得了天下人的同情。
但是,從歃血為盟討伐董卓,到諸家分道揚鑣,乃至官渡之戰敗于曹操,袁紹的政治資本僅維持了10年。
袁紹曾謀劃推舉幽州牧(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劉虞為帝,曹操等人反對,劉虞本人也堅決不干。于是不少人懷疑,袁紹起兵討伐董卓,無非也和董卓一樣,企圖挾天子令諸侯而已。袁紹對獻帝不忠之心,昭然可見。
董卓被呂布殺死后,部將李榷、郭汜要為他報仇,于是逼殺王允,趕走呂布,掌握了朝權。后來兩人互相猜忌,李榷劫持獻帝,郭汜劫持百官,雙方互不妥協,展開激戰。公元195年冬,成為人質的獻帝幸而出逃,一路顛沛流離,東向洛陽。有人建議袁紹利用這個機會迎護漢獻帝,但他卻采取了回避的態度。
公元197年,袁紹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遭到曹操和呂布的輪番打擊,不及兩年,窮困敗落。他于是派人把皇帝的尊號送給堂兄袁紹,說:“漢朝王室的氣數已盡了,袁氏應當接受天命為君王。”對于這種不靠譜的做法,袁紹居然接受了,還遣長子袁譚在青州接應。而袁術遭到劉備等人的攔截,吐血而亡。
大約是被堂弟轉讓皇位的事情所觸動,袁紹也想稱帝。他授意主簿耿苞密勸自己登基,又拿耿苞之言征求將士們的意見,結果遭到一致反對。最后,為了顧全自家面子,袁紹居然殺了耿苞為自己脫罪。
總之,袁紹作為東漢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在一系列政治事變中并沒有表現出忠誠的本性。相反,他表現得投機取巧、首鼠兩端、短視自私,不臣之心暴露無遺。所有這些,都不斷地削弱他的政治號召力和公信力。被稱為“王佐之才”的荀彧和“奇士”郭嘉,都在這個過程中離開他,投奔了曹操。
軍事上花拳繡腿
在軍事上,袁紹用兵不及曹操也是有公論的。他最受詬病的就是常常錯失時機,所謂“多謀少決,失在后事”。
公元199年,袁紹剛剛贏了與公孫瓚十年之戰,就想馬上去攻打曹操。監軍沮授進言說時機不對。因為多年戰亂,百姓疲敝,倉庫里沒有糧食,當務之急是讓百姓休養生息。此外,沮授還建議他派遣使者將消滅公孫瓚的捷報呈獻天子,如果捷報不能上達天子,就可以上表說曹操斷絕了他與朝廷的聯系。沮授解釋說:“獲得政治上的主動權,再采取長遠之策。現在曹操奉天子之命號令天下,您若舉師南向,于義則違,興師無名。”結果袁紹不但不聽,還分解了沮授的兵權。
公元200年,劉備伙同董承等人謀害曹操的事情泄露,曹操要去討伐劉備。這時謀士田豐建議袁紹乘曹劉連兵未解之機,“舉軍而襲其后”。這正是曹操部將最擔心的事情。袁紹卻因兒子患病推辭了,錯失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氣得田豐舉杖擊地,大呼可惜。
待到曹操擊破劉備,還軍官渡,袁紹兒子的病也差不多好了,他就召集部下“乃議攻許”。田豐反對說:“曹操既然擊敗了劉備,那么許都肯定不是無兵之城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變化無窮,兵馬雖少,卻不可輕視。現在,不如按兵不動,與他相持。”因為袁紹據山川之固,擁四州之眾,田豐給他出了一個萬全之策,建議他對外結交英才, 對內抓緊農耕以備戰,再挑選精銳之士組成奇兵部隊,頻繁攻擊敵人薄弱之處,“敵軍救右,我軍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得敵軍疲于奔命,百姓無法安心生產,這樣不到三年,就可坐等勝利。但袁紹不聽,非要“決成敗于一戰”,還以強諫為由,把田豐關押起來。
不光選不準時機,袁紹選將的本領也很差。他重用的那些高級將領,諸如顏良、文丑、淳于瓊等,皆有匹夫之勇,卻無統御之才。即使張郃這樣有才華的大將,在他的手下也表現平平,但投降了曹操之后,卻表現出智勇雙全的超凡能力。
而且,袁紹也未能正確處理好內部名士之間的關系。他接管冀州后,手下的名士按地域分成兩個集團:一個是汝潁名士集團,包括茍諶、辛評、郭圖等潁川名士,以及他從汝南老家招徠的汝南名士;一個是冀州名士集團,包括審配、田豐、沮授等冀州本土名士。這兩個集團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其中不僅有地域之見,更重要的還是內部權益之爭。在這個問題上,袁紹作為主帥,聽斷不明、心胸狹窄,內部沖突不斷,使他的核心凝聚力土崩瓦解。
隊伍里人心背離
公元199年,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南下進攻許都。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劉備,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周邊割據勢力是如何選擇支持對象的?《資治通鑒》記載,南陽張繡的謀士賈詡、涼州牧韋端的幕僚楊阜、荊州牧劉表的幕僚韓嵩都看好曹操。
面對袁紹的進攻,曹軍的反應如何呢?“許下諸將聞紹將攻許,皆懼。”孔融是懼怕者的代表,他對謀士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這樣的智士為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這樣的忠臣為他辦事,再加上顏良、文丑這樣的勇將統領軍隊,恐怕難以戰勝啊!”荀彧的分析耐人尋味:“袁紹的兵馬雖多,但法紀不嚴。田豐剛直,但常常冒犯上司;許攸貪財,又治理無方;審配專權,沒有謀略;逢紀處事果斷,但自以為是。這幾個人,勢必不能相容,一定會生內訌。顏良、文丑不過是匹夫之勇,打一場仗就可以捉住他們了。”
曹操的分析與荀彧高度一致:“袁紹人馬雖多而調度無方,將領驕橫而政令不一。他土地廣大、糧食豐足,這些正好是為我們預備的啊!”
戰爭結果正是如此,雙方相持了一年多,曹操派兵奇襲袁軍糧倉烏巢(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袁紹大敗,倉皇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此后一直郁郁寡歡。公元201年,袁紹與曹操爆發倉亭之戰,再度失敗,一年后于冀州發病嘔血而亡。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