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林
【摘 要】目的:調查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以便為臨床干預工作提供有價值的依據。方法:本研究選擇的研究時間為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選擇在此期間在我基層醫院進行分娩的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在這200例產婦當中出現產后出血的產婦例數,并且對于所有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以便于總結有效的干預指導措施。結果:通過本研究的分析,本研究選擇的200例產婦當中出現產后出血的產婦38例,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9.00%。對于所有挑出些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可以得出:胎盤前置、胎盤黏連、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是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對于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在基層醫院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為: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和社會心理因素,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基層醫院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為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和社會心理因素,根據實際情況總結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發生率,保證基層醫院產婦的有效分娩,對于確保母嬰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026-02
產婦在分娩以后,容易出現產后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是產科較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特別是對于基層醫院的產婦,如果出現產后出血,在對產婦進行相關處置的時候,因條件的限制,則容易導致產婦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甚至會危及到母嬰的生命安全[1]。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因素多種多樣,本研究針對于此,主要分析在基層醫院出現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并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為我院所收治的分娩產婦,共計選擇其中的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200例產婦當中,初產婦和經產婦的比例為124:76,產婦的年齡區間為,21歲到39歲,平均年齡為(30.5±7.1)歲。對于所有產婦孕周進行分析,為34~41周,平均孕周為(38.6±1.1)周。200例產婦當中,剖宮產分娩的產婦64例,其余136例產婦均為自然分娩。
1.2 方法 ①調查方法:本研究選擇的研究時間為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選擇在此期間在我基層醫院進行分娩的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在這200例產婦當中出現產后出血的產婦例數,并且對于所有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以便于總結有效的干預指導措施。
②出血測量方法:對于陰道分娩,產婦選擇通過計量容積的方法直接進行出血量的計算。主要是在嬰兒分娩以后,立刻將彎盤放置在產婦臀部下方,收集產婦的出血,兩個小時以后,通過收集的血量計算,得到的總出血量。對于剖宮產,產婦在手術過程中選擇負壓瓶收集血液,根據負壓瓶刻度的計數來計算產婦的出血量,需要注意應在具體的計算過程當中,減去羊水的體積,然后在分娩產婦的會陰部墊上會陰墊,對于分娩以后的血量進行收集,24小時之后,通過相關計算方法對產后出血量進行計算,并×1.05進行計算,將計算所得的結果和分娩過程當中所收集的血量進行相加,得出剖宮產產婦的產后出血量。與此同時,應注意對于產婦進行相關的輔助檢測,了解產婦的血常規,對產婦進行尿常規、肝腎功能、B超、陰道鏡等相關檢驗,做好對于胎心的監護工作[2]。
1.3 觀察指標 評價本研究出現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調查產后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并進行有效干預措施的總結。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調入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選擇采用IBM SPSS26.0,兩組數據之間選擇采用P<0.05表示差異明顯,同時選擇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基層醫院出現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2 結果
通過本研究的分析,本研究選擇的200例產婦當中,出現產后出血的產婦38例,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9.00%。對于所有挑出些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可以得出:胎盤前置、胎盤黏連、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是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對于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在基層醫院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為: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和社會心理因素,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討論
產后出血的臨床上是導致產婦出現危險的一種嚴重產后并發癥,如果不能及時的對于產婦的產后出血進行糾正就容易導致產婦出現休克等情況,甚至會威脅到產婦的生命安全,導致產婦出現嚴重的腎功能衰竭,問題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危及到產婦的生命安全[3]。本研究分析對于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通過本研究調查可以得出:胎盤前置、胎盤黏連、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是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對于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在基層醫院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為: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和社會心理因素。所以針對于此,要求產婦為防止出現產后出血情況,分娩以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身體檢查工作,明確產婦是否存在有剖宮產指征,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也能減少剖宮產的發生率。產婦還需要積極的接受健康宣教和相關的生理護理技巧,避免各種不良因素對產婦子宮產生刺激,綜合得采取多種措施進行干預,能夠有效的防止產后出血的發生。綜上所述,對于基層醫院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為宮縮乏力、剖宮產手術和社會心理因素,根據實際情況總結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發生率,保證基層醫院產婦的有效分娩,對于確保母嬰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鈄妙鶯,周素文,鄧火生,朱玉珍,吳鳳萍.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04):33-35.
[2] 代嵐.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與臨床干預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12):47-48.
[3] 伍慶萍.醫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6):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