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潤
在紀念柴山保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之際,我們來到大別山區,重溫柴山保和鄂豫皖根據地的革命斗爭歷史,探尋大別山精神與共產黨人的初心,緬懷革命前輩和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令人心潮澎湃!更加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充分認識柴山保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大別山精神與井岡山精神一脈相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著名論斷,領導了秋收起義,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1927年秋天到1928年春天,黃麻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在柴山保創建鄂豫邊區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黨和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到1930年春天,鄂豫皖邊區26個縣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人口達數百萬,紅軍發展到45000人,逐步成為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南有井岡山,北有大別山”。兩大根據地的建立,都發生在1927年革命遭受挫折與失敗后,經過黨的八七會議,重新認識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從而選擇了武裝斗爭和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井岡山斗爭早已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柴山保及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斗爭和歷史貢獻卻鮮為人知。
新出版的《柴山保革命根據地史》,真實記錄了以柴山保為中心鄂豫邊區根據地創建的歷史背景、艱苦過程,及其對鄂豫皖根據地的形成、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要充分認識柴山保乃至鄂豫皖邊區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充分認識與井岡山精神一脈相承的大別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必須以深刻認識、充分肯定革命初心為前提,不能因一時一地的道路曲折或發生某些錯誤,而忽視革命前輩、革命先烈的革命初心。
二、全面認識鄂豫皖邊區根據地歷史,正確總結經驗教訓才能不忘初心
毛澤東同志說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既是一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歷史,也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糾正自己錯誤的歷史。從柴山堡鄂豫邊區根據地的創建,到鄂豫皖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對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毋庸置疑將載入史冊。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造成鄂豫皖根據地發生嚴重的肅反擴大化事件,一批優秀的根據地領導人和紅軍將士被錯誤殺害。我們深切緬懷血灑疆場的將士,同樣深切緬懷在左傾路線下遭受迫害的忠臣良將。
總結根據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我們由衷地敬佩革命前輩和革命先烈,面對敵人的殘酷圍剿和錯誤路線的無情打擊,展現了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奮不顧身、一往無前的斗爭精神,忍辱負重、鐵心向黨的高貴品質。大別山精神可以有更全面的概括,但這也許是最難能可貴的核心內涵。
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必須首先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絕不可因某些政治需要而隨意修改歷史。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做出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
三、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亟待加強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
我的手機中,一直收藏軍委政治工作部話劇團創作的話劇《從湘江到遵義》發人深思的結尾。湘江一戰,是中國革命史上損失最慘烈的戰役,成連成團甚至成師的人打光,整個紅八軍團戰死五萬多將士。經此一戰,共產黨人清醒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開啟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正確路線。
劇情結尾,犧牲的英烈們返回人間,站在舞臺上對用他們生命換來的今天大聲發問:我們為之奮斗的夢想實現了嗎?共產黨人有沒有忘記當年對老百姓的承諾?還有騎在人民頭上的貪官污吏嗎?人民都過上好日子了嗎?還有沒有人敢于站出來糾正黨的錯誤?還有人愿意為信仰付出一切嗎?觀眾席里,含淚的掌聲經久不息。這六個振聾發聵的問題,是對革命初心的呼喚,更是對現實社會的警示。
最近,我在北京參加了中共黨史美術館的籌備,探索如何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進行生動活潑黨史教育。在中共中央黨史與文獻研究院和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支持下,我們舉辦了“不忘初心 砥礪奮進”美術作品展,以老一輩革命家、革命先烈、兩彈一星功勛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央國家機關和北京市很多單位組織參觀,社會反響很大。
我們正處在創造了偉大業績、又面臨復雜矛盾和考驗的新時代,如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攻堅克難,去奪取新的偉大勝利,這是需要我們不斷深入研究、不斷經受實踐檢驗的重要課題。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