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建忠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共60萬名指戰員協同作戰,在以江蘇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共斃傷、俘虜以及起義、投誠國民黨軍55.5萬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兩大地區,史稱“淮海戰役”。
“小淮海戰役”變成“大淮海戰役”
1948年7月14日,毛澤東提出“在津浦路中段戰役結束后,如果能在八、九兩月攻克濟南,然后爭取在冬春季奪取徐州”的設想。在9月24日濟南戰役結束后的第二天,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致電中央軍委,提出舉行淮海戰役,只是攻占兩淮(淮陰、淮陽)和海州、連云港,打通山東與蘇中的聯系,恢復江邊工作,迫敵退守江邊和津浦線,為將來渡江創造條件。毛澤東復電粟裕稱:“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但作戰“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并殲滅兩淮與海州之敵(時稱“小淮海戰役”)。毛澤東依據中原時局的預測,提出了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陳毅與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所部,在解放鄭州后,東進攻占宿縣,切斷徐(州)蚌(埠)交通,孤立徐州,協同華東野戰軍作戰。10月31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提出:戰役 “請陳軍長、鄧政委指揮”,中央軍委于11月1日復電同意。這樣,“小淮海戰役”就變成了“大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戰前的形勢
背景形勢。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中原解放區失守后,1947年7月至9月間,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中原,于1948年5月9日重建中原解放區。華中解放區于1947年2月撤出,于1948年2月重新建立了蘇北軍區。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淮海戰役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劉伯承后加入)后,參戰部隊分別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率16個縱隊、1個軍、4個地方軍區部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和政治委員鄧小平率7個縱隊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冀魯豫軍區3個地方軍區部隊,總共60多萬人。國民黨在徐州設置徐州“剿匪”總部:總司令劉峙,所轄除濟南、青島之第2、第11綏區外,還有6個兵團、2個綏區,共27個軍,連同后來增援的由國防部指揮的1個兵團、7個軍, 共80多萬人。
方針部署。國民黨軍統帥部于1948年8月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確定在華東和華中“加強進剿,一面阻匪南進,一面打匪主力”。在濟南戰役后,蔣介石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方針,擬收縮主力于淮河以南,以屏障長江。后來蔣介石認為:徐州失守,寧滬難保,故決定固守徐州,就現態勢進行局部調整。令其國防部擬訂了一個“徐蚌會戰計劃”,其要旨就是各兵團、綏區向徐州靠攏,控制徐蚌間樞紐地區。同時組成以“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為首的前進指揮所;并決定調華中“剿總”第12兵團由河南信陽東進增援徐州。而我華東、中原野戰軍的戰役方針為殲滅劉峙集團主力于淮河以北,作戰方針為“攻濟打援”部署。并提出:戰役第一仗殲滅黃百韜兵團,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兵團,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
在戰役發起之前,毛澤東就預計戰局的可能變化,并作出指示:在10月22日中原野戰軍解放鄭州后,毛澤東致電饒(漱石)粟(裕)譚(震林)并告陳(毅)鄧(小平)提出:“以主力于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舉行徐蚌作戰,相機攻取宿縣,堅決徹底全部地破毀津浦路,使敵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這體現了毛澤東決心殲滅徐州“剿總”劉峙全軍的初步構想。
戰役第一階段: 殲滅黃百韜,攻克宿縣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從隴海路的新安鎮至碭山全線同時發起。
組織何張率部起義。何基灃、張克俠(均為中共秘密黨員)長期在原西北軍馮治安部進行反戰愛國工作。時任第3綏區副司令官,他們在中共派遣人員的組織發動下,于淮海戰役發起后的第3天,果斷率領1個軍和另1個軍大部舉行起義,使徐州東北的大門洞開,為截殲黃百韜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并錯亂了劉峙的防御部署。
攻克宿縣,切斷徐蚌線。遵照中央軍委指示,陳毅、鄧小平指揮第4縱隊、華野第3縱隊、兩廣縱隊和冀魯豫軍區兩個旅向徐宿線攻擊,于11月8日攻克張公店,殲敵1個師;12日殲滅孫元良部和第3綏區殘部共7000余人;15日至16日晨攻克宿縣,殲敵1個師等部1.2 萬余人,并占領了徐、蚌間鐵路100余公里,切斷了徐蚌線,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殲滅黃百韜兵團。11月6日,華東野戰軍作戰部直接指揮4個縱隊,趁黃百韜兵團向徐州收縮之機,展開猛攻:以2個縱隊殲滅邳縣、官湖之敵,而后割殲運河東岸之敵,保證我軍主力圍殲黃百韜兵團;至11日將黃百韜兵團合圍于以碾莊圩為中心的地區,并殲敵1個軍。與此同時,山東兵團由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譚震林、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指揮3個縱隊由臨城附近南下,形成對徐州的攻勢,迫使敵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敢大膽東援。蘇北兵團由司令員韋國清、副政治委員吉洛指揮3個縱隊,進至徐東大廟,擔任阻敵任務,途中爭取第107軍投誠(殲其1個師),為殲滅黃百韜兵團創造了條件。11月14日對黃百韜兵團展開圍殲,采取“先打弱敵,后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法和發揚近戰、夜戰的特長與炮火的威力,激戰至22日,全殲黃百韜兵團,斬斷了徐州“剿總”的右臂。
徐東阻擊戰。蔣介石為解救黃百韜兵團,令徐州“剿總”以邱、李兩個兵團5個軍共12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坦克、炮兵的支援下,于11月12日由徐州出動東進。華東野戰軍首長以3個縱隊于徐東大廟、侯莊等20多里的阻援陣地上,以陣地防御與運動防御相結合擋住敵人,保障我主力全殲黃百韜兵團。各堅守部隊以“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奮勇阻擊,一天打退敵人10余次攻擊,與敵反復爭奪陣地,機智地炸毀敵人的坦克,激戰至22日,將敵拒于大許家南北一線,敵傷亡萬余人,也不能挽救黃百韜兵團被殲的厄運。
成立總前委,統籌一切。中央軍委鑒于戰局的迅速發展,于11月16日致電劉、陳、鄧等:“中原、華東兩軍必須準備在現地區作戰三個月至五個月(包括休整時間在內)”,“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粟、譚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成立為實現殲敵主力于徐州附近的決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戰役第一階段,華野、中野共殲敵1個兵團部、8個軍部、18個整師,重創敵各路援軍,孤立了徐州,取得了淮海戰役的第一個偉大勝利 。
戰役第二階段: 殲滅黃維兵團,合圍杜聿明集團
11月19日,中央軍委采納劉、陳、鄧建議,中野準備殲滅黃維。后劉、陳、鄧望粟派4個縱隊參加殲黃維。粟除派兵參加攻殲黃維兵團外,決定阻擊徐州邱、李、孫兵團,蚌北李(即李延年,第6兵團司令官)、劉(即劉汝明,第8兵團司令官)諸兵團增援黃維。
中央軍委授權劉、陳、鄧臨機處置。11月19日,在尚未殲滅黃百韜兵團時,蔣介石就電令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由信陽地區馳援劉峙集團,并已進到蒙城地區。在此緊急情況下,劉陳鄧致電中央軍委提出:“我們決心先打黃維”。23日,劉陳鄧又致電中央軍委:黃維兵團孤軍冒進,態勢突出,“殲擊黃維時機甚好”,再次表示:決心在澮河以北誘敵深入,聚殲黃維。24日15時,毛澤東復電稱“(一)完全同意先打黃維;(二)望粟陳(即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張(即華野副參謀長張震)遵劉陳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三)情況緊急時,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睿賢融合,此戰必勝。
中野華野協力殲黃。黃維兵團是國民黨軍的主力兵團之一,轄4個軍和一個快速縱隊,共12萬余人。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粟裕派4個縱隊,由劉陳鄧指揮,組成3個集團,協力圍殲黃維兵團。經過由運動戰倉促轉入野戰陣地攻堅戰,轉變為近迫作業戰,提高了攻擊效果。當黃維以4個主力師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突圍時,中共秘密黨員、第85軍第110師師長廖運周,事前與中原野戰軍聯系好突然率部起義,使敵突圍計劃失敗,黃維被迫轉入困守。中野則采取“以地堡對地堡,以戰壕對戰壕”的攻堅戰術,實行穩扎穩打,逐點攻擊,攻占一村,鞏固一村,并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黃維兵團已有3萬余人被殲或起義、投誠。激戰至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黃維在突圍中被俘。
徐南、蚌北阻擊戰。粟裕為了保障殲滅黃維兵團,還以華野主力一部分別擔任阻擊徐州出援的邱、李、孫兵團和由蚌埠北進的李、劉兩兵團,并完成了阻援任務,使敵不敢越雷池一步。
華野追截合圍杜聿明集團。在殲滅黃維兵團之后,毛澤東于11月28日要求總前委注意:須估計到徐州之敵有向兩淮或武漢逃跑的可能。果然不出毛澤東所料,杜聿明西逃之事發生了。黃維被殲使杜聿明深感危在旦夕,遂于30日與蔣介石磋商后慌忙放棄徐州,率領前進指揮所及邱、李、孫3個兵團連同裹挾的青年學生等共30余萬人,向西南永城方向撤逃。12月1日清晨,華野偵查人員從電話中獲悉徐州敵人西逃,并向野司作了報告。粟裕得悉,馬上命令就近部隊分路追擊、截擊杜聿明集團,于4日即將混亂不堪的杜聿明集團合圍于永城陳官莊地區,并截殲了單獨突圍的孫元良兵團 。
戰役第二階段,中野、華野協力殲滅了國民黨軍2個兵團部、6個軍部、16個師(含起義、投誠2個師)、1個快速縱隊,共20余萬人,解放了徐州,并合圍了杜聿明集團,取得了淮海戰役決定性的勝利。
戰役第三階段: 戰地休整,全殲杜聿明集團
在杜聿明集團被圍后,平津戰役發起,中央軍委為使蔣介石難以下定從平津撤退的決心,令粟裕暫停對杜聿明集團的攻擊,以10天時間轉入休整,然后發起攻擊。
為配合平津戰役進行戰地休整。華東野戰軍于12月16日轉入休整。在休整期間,恢復和整頓了組織,提拔補充了干部,將18個地方團、大批新戰士和解放戰士補入野戰軍,開展了評功、選模和火線入黨活動;開展了群眾性的政治攻勢,至1949年1月5日,爭取了投誠來降的官兵達1.4萬余人;開展了軍事民主和支前物資準備活動。在此期間,杜聿明集團陷入無糧彈、無援兵的驚恐不安、悲觀絕望的困境。
全殲杜聿明集團。在平津戰役攻克新保安、解放張家口和掃清了天津國民黨守軍外圍據點時,華東野戰軍于1949年1月6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華野以10個縱隊和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東、北、南3個突擊集團,從各個方向勇猛插入敵陣地縱深,激戰至7日,殲滅李彌兵團主力和邱清泉兵團一部。9日,杜聿明集團殘部在飛機掩護下,施放毒氣,企圖奪路西竄。華野各部猛打猛沖,攻入敵指揮中心,迫敵紛紛投降。戰至1月10日下午,將杜聿明集團全殲,杜聿明被生俘,邱清泉被擊斃,李彌潛逃。
戰役第三階段,華東野戰軍于休整后,殲滅了徐州“剿總”前進指揮所、2個兵團部、8個軍部,共23個師(旅),殲敵17.6萬余人,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規模最大、殲敵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決戰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此戰勝利,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已得到解放,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和武漢已處在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極大地推進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