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淑華
摘要:到《詩經》的時代去解讀先民生活的風土習俗,探究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再現歷史的細節和真實,領悟先民們結合了生活、自然與藝術的智慧。本文選取了其中五個類別進行研究。
關鍵詞:《詩經》 風俗 類別
《詩經》產生于黃河流域集約農業已經很發達的農業文化時代,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長達500年的歲月風塵,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流淌,三百個故事,三百種風情。梁啟超先生說:“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孔夫子亦說過“不學詩,無以言。”這里的“詩”指的就是《詩經》。《詩經》就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周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民俗等社會生活。
《詩經》中究竟反映了怎樣的風俗內容呢,鑒于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對《詩經》中的風土習俗的探究,去接近質樸粗獷的遠古世界,去還原那人類初萌的年代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廬,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味那一份深埋歷史長河中的雅致與美好,這是《詩經》的永恒魅力。
一、農耕習俗研究
我國先民長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農業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而自給自足則是農業自然經濟的生動寫照,并且形成了“民以食為天”的樸素信仰。
(一)時序節令
以史詩般的氣勢來記敘農家的勞作和艱辛,以時間為線索將農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當屬《詩經·豳風·七月》。它以月令起興,顛倒錯綜,亦實亦虛,貫穿全篇,于是詩既有序又無序,既散漫又整齊,仿佛在講述一個家族一年中的故事,又仿佛這故事原本就屬于周而復始的一年又一年。
此外還有“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正月里把農具修,二月里忙著下田頭。“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三月里修桑枝,把圓的方的斧頭都拿出來。“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四月遠志結了籽,五月知了吱吱叫,“八月剝栆,十月獲稻”“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等,先民時序節令的指導下進行農業生產。
(二)耕種方法
西周之初,土地仍是國有,《詩經·小雅·北山》的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這種田制的寫照。《詩經·周頌·思文》中的“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界爾,陳常與時夏”意為:留給我們麥種,天命充民供養,農政不分疆界,全國普遍推廣。可以看出當時農業之大概。
《詩經·周頌·臣工》中的“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對此《爾雅·釋也》有明確的解釋: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菑即第一年休耕長草,以助地力的恢復,新田即第二年清除草木復墾圩田,畬即第三年整治成熟,繼續利用。這表明三年一周期的休閑耕種制度已經出現,這是農業技術進步的一個標志。
(三)作物種類
《豳風·七月》中有“百谷”之稱,《詩經》中所記載糧食作物的名稱有21個,但大多數是同物異名或者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總的來說,它們所代表的糧食作物只有六七種,就是粟、黍、菽、麥、稻、麻。其中,粟和黍是最重要的,從原始氏族社會到西周,它們一直是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人們在種植糧食作物的同時,還有瓜、葫、桃、棗等各色水果。如“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八月剝棗,十月獲稻”“麻麥冡冡,瓜瓞唪唪”。
“南山有桑,北山有楊”先民在西周時已經可以用桑、麻、葛制作衣物,種桑養蠶是統治者非常重視并大力提倡的事情。桑、麻和葛在《詩經》中隨處可見。
二、婚戀習俗的研究
《詩經》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表達男女之情反映婚姻戀愛情歌,從這些情歌中我們足以了解周代婚戀習俗于民俗。
(一)婚禮制度
周代有一套完整而隆重的婚禮儀式,據《禮記·昏義》說:昏儀者將結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儀也。因此,婚禮的六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的婚姻過程后,還有:
合巹,《禮記·昏儀》講:“共牢而食,合巹而醴”
拜舅姑,《禮記·昏儀》講:“夙興,婦沐浴以俟見”
廟見,《儀記·士昏儀》講:“婦入三月,然后廟行”
這三步禮儀完成后,婚禮才是完滿,新娘正式成為男家人,取得“婦”的地位。
隨著西周封建社會的建立和發展,封建禮教、封建意識都滲透到民間的思想道德觀念,婚姻也因此被深深打上封建禮教的烙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正如《詩經·齊風·南山》中的“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娶妻之如何,匪媒不得。”
(二)《詩經》中的愛情
《關雎》作為“風”之始,是一篇兩千多年前古老的民間戀歌,全詩描寫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心儀已久,對她的愛慕之情與日俱增,幻想著終有一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伴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致,又知所當止。《邶風·靜女》把當時青年男女在一起時的天真活潑,相互逗趣的情景寫的活靈活現。《衛風·木瓜》《鄭風·蘀兮》都帶有明顯的男女歡會的色彩,一種是互贈定情之物,表達愛慕,一種是邀歌對唱,表白心跡。《鄭風·野有蔓草》描寫一對男女不期而遇,卻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詩經》中的愛情,或熱烈奔放,或浪漫清新,展示給我們的都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世界,都是人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這種淳樸自然浪漫的愛情,真正是千古絕唱。
三、服飾風俗的研究
《詩經》305篇中,涉及到當時的服飾及相關民俗的就有65之多。《詩經·綠衣》中的“綠兮衣兮,綠衣黃星,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可以看出當時的衣服已分上衣下裳兩部分構成,《詩經·東明》中的“東方未明,顛倒衣裳。”《詩經·葛覃》中的“薄污我私,薄漧我衣。”其中的“私”指的是內衣,后一個“衣”指的是外衣,由此可見,衣服不但有上衣下裳之分,還有內衣外套之別。《詩經·羔裘》中的“羔裘豹祛”,人們已經做裘衣保暖。而服飾質料的精美粗劣,同時體現出地位階級的差別,貧困百姓只能穿粗劣的褐衣單衣,而綢、錦、皮、裘等衣料做成的衣服則被貴族所獨占。從這里也能看出周代禮制的影子。
四、酒習俗的研究
《詩經》中列舉的酒類就有醴、春酒、旨酒、清酒等近十種,酒是這個時期調和人際關系、人神關系重要媒介。
《鄭風·女曰雞鳴》中的“戈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夫妻二人品嘗美味佳肴,飲著美酒說悄悄話,甜蜜和諧,情如酒一樣使人陶醉。“我有旨酒,以樂嘉賓之心。”社交宴飲肯定離不開酒,君主禮賢下士,美酒酬知己等,酒中盛情洋溢,情真意切。《小雅·楚茨》中的“以為酒食,以享以祀。”酒表達著對神祗和先祖的敬畏。另有《小雅·大東》《小雅·北山》《大雅·蕩》《大雅·抑》等借酒及酒器來評論政治,以統治者的縱酒失度來抨擊政治紊亂、人欲橫流、君臣昏庸。總之,酒文化源遠流長,酒漿中亦倒映出絢麗的民俗文化風貌。
五、休閑習俗的研究
從《詩經》的相關詩篇來看,當時人們的娛樂休閑活動主要有田獵、踏青、游泳、垂釣、聚會歌舞、射箭、投壺等方式,以戶外活動為主,室內活動為輔。
《溱洧》展現的就是一副富有情趣的仕女游春圖。鄭國三月上巳,男女青年相聚在溱水、洧水之濱,盡情歡樂,相互戲謔,互表衷情,生動再現了當時鄭地的風俗。
《衛風·竹竿》,王先謙說:“淇水衛地,此女身在異國,思昔時釣游之樂,而遠莫致之,此賦意。”釣魚蕩舟的確是當時人們特別喜愛的娛樂活動。
可以說《詩經》是周代歷史文化風貌的具體寫實,它為我們展現出一副副情態各異、豐富多彩的先秦歷史畫卷。而作為上古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其中所涉及的風俗活動遠非本文所寫的這些,因此關于《詩經》風俗主題的研究尚有待開拓。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要籍解題及其讀法[M].北京:中華書局,1936.
[2]孫作云.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M].中華書局,1979.
[3]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卷一卷二[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5.
[4]周蒙.詩經民俗文化論[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
[5]徐華龍.國風與民俗研究[M].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6]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M].商務印書館,2004.
[7]辛然.詩經中的美麗與哀愁[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蔡景仙.詩經[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9]趙雨.上古歌詩的文化視野[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