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偉 劉燕營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基礎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中,振興鄉村有著重要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做到鄉村生態治理與鄉村民生保障之間的協調統一就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鄉村振興戰略 生態治理 民生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環境保護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二零一三年九月七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笨倳浀摹皟缮街摗绷⒓丛谌嗣袢罕娭g得到空前的反響,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是人民群眾重點關心的民生問題。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新中國”的戰略路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公布于2016年12月7日。該文件指出了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中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總體目標,并制定了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可以得到保障的總體要求和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兩會中就重點提出將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計劃中的重中之重。并且中國在改革過程中,農民的發展是當前中國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務,農民能否脫貧致富,是中國能否縮小國民收入差距,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在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到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中,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大部分貧困地區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發展情況良好,但仍有廣大農村地區處于貧困階段,因此,在改革過程要更加加強精準扶貧,重視脫貧攻堅戰略的效率和質量。
一、二者根本目的并不沖突
就業乃民生之本,李克強總理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曾講“就業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梢哉f,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的“穩定器”。世界各國政府都把就業放在突出位置。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更加重視就業,全力以赴做好就業工作?!本蜆I是最大的民生。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這一目標,順應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業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計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的妥善解決尤為重要。孟子云:“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恒產就是長期占有的財產(生產資料),而生產資料的來源就是個人的就業勞動所得。只有勞動者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會思安,才會增強社會歸屬感和安全感,社會才會穩定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也是重點民生問題。改革開放進行了四十年,這四十年間我國社會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向往追求從原先的解決溫飽逐漸轉變為美好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開篇中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泵篮玫纳鷳B環境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礎,它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關系到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黨必須答好自然生態環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這張“問卷”,因為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指明政治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策目標必需要與人民群眾的公共目標相一致。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下,生態治理與民生保障是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即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高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充分就業,充分就業帶動社會生產力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方向來發展從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二、二者之間相輔相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之論”,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討論。
“兩山之論”依靠著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指導,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一分為二地看待,闡明了二者之間并非不能共存,相反卻可以相輔相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促進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經濟的發展可以反作用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一種協調統一的發展關系。
從1966年美國的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在《一門新的學科——生態經濟學》一文中,首次提出“生態經濟協調理論”至今,生態經濟學經過不斷探索發展,已經為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當今世界,生態文明得到了全人類的關注,人類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試圖去尋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生存與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源自于習近平總書記主政地方時的執政經驗,總結于實踐之中,結合于理論之中,果斷而又堅定地指導處理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兩山理論”為新時代下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給予了指導原則和行為準則——要以保護和完善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 還要充分開發良好生態環境中蘊含著的潛在經濟價值,做到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的相輔相成,要用長遠的眼光看發展,重視良好的自然環境與民族未來的關系,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提升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等的高度上來,。
三、都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認識,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與保障就業之間的協調統一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自然基礎,正如前文所述,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生活環境,吸引人才扎根于農村,來滿足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人才需要。所以二者都是農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世界各國的就業政策有兩種,一種是以經濟增長為根本目的,通過社會經濟發展來驅動就業人口的增加;另一種是以促進充分就業為首要目的,將保證就業崗位的增加和失業率的降低作為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有些時候甚至要犧牲經濟發展速度來保障就業,長久以來我國的就業政策更傾向于第一種模式,這主要是受唯GDP論的發展理念所影響。唯GDP論的發展忽視了人民幸福感提升的真實感受,并嚴重破壞環境資源。
早在20世紀80年代,印度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就開始對以GDP為導向的發展觀進行反思,他提出,發展的本質在于擴大人的可行能力和所享有的實質機會。1990年,在阿馬蒂亞·森的倡導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于發布了第一個《人類發展報告》,明確提出了“人類發展”這一概念,發展被定義為擴展人的選擇范圍的過程,其關注的焦點是人生活的質量,經濟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類發展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表明了黨中央對經濟與就業政策的制定認識有了變化,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必須更多的與人民群眾相分享,居民收入與支出應該逐步地趨向合理的增長關系。黨員干部應逐漸摒棄唯GDP論的發展理念,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深入貫徹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唯GDP論發展只看重經濟產出總量,忽視這背后的資源耗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代價,這就誘使很多國家和地區采取拼資源、拼環境、拼生態的發展方式,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2017年,天津在進行治理散亂污企業的同時,還在全市黨員干部系統中開展了轉變發展理念,學習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活動,“新發展理念”中就包含著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決避免無視資源環境、盲目追求GDP的發展行動。
民生就業與生態文明建設都是人民群眾所關注的重點民生問題,關系到民心向背,民心向背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要提高認識,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與保障就業之間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黨的十九大報告[DB/OL].新華網,2017-10-18.
[3]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