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
摘要:民國時期,在“放足”運動和“天足”概念的沖擊下,纏足這種舊的社會習俗逐漸走向沒落。受基督教上帝造人由南到北的影響,南方地區不纏足運動已經取得巨大成效。以纏足聞名的山西省的纏足問題亟待解決。在晉西系軍閥閻錫山的倡導下,山西“放足”運動展開并取得巨大成就,本文旨在對影響放足的因素加以分析。
關鍵詞:地域 閻錫山 放足 教育
19世紀80年代,南方一些省“天足會”的成立進一步推進了“放足”運動。民國建立以來,孫中山先生為了建立具有新氣象的共和政府,經內務部頒發多條政令,希望移風易俗,革除社會陋習。但是因為袁世凱對革命果實的竊取,這些命令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北洋軍閥時期一些軍閥為了發展地方勢力,開始以促進本地區文明開化為己任,推動放足運動的實施。山西省的“放足”運動的實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因為山西省是中國內陸省份,接受“天足”思想較晚,所以山西的反纏足運動的開展阻力重重。經多種因素的影響,山西的纏足傳統才得以衰落,本文旨在探討影響山西纏足衰落的因素。
一、保守的省民觀念,放足運動阻礙
山西文化趨于保守,“放足”運動在山西的推開受到地域因素、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的阻礙。從地域因素來說,山西省是中國內陸省份,位于黃土高原,東部的太行山和西部的呂梁山,使山西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地形區,因此放足運動在山西省的展開時間稍晚。經濟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山西工業發展緩慢。工人階級在山西尚未出現,普通家庭仍然依靠以男子為主要勞動力的農業生存,女子主要扮演家庭內部事務處理的角色,在經濟上依附于男子。出嫁是女子進入更高社會階層的唯一手段。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除門第外,女子的德行、相貌、身段和玉足是影響女子婚配的主要因素,這四項因素中,只有玉足這一項是可以通過后天改造的。評判女子足部的標準是尖、小、軟、香、正、瘦和彎。女性為了進入更好的家庭,山西女性不得不根據這些對女性足部的標準來纏裹自己的足部。在這種惡性競爭中,對女性足部的纏裹標準也就日趨嚴苛了。因此女子經濟上的依附性,使纏足成為山西省女性不可避免的命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地理位置相對閉塞的山西,社會變遷相比南方省份來說也比較緩慢。山西省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是漢族聚集區,纏足在這片以男權為主的土地上尤為盛行。大同的纏足全國聞名。19世紀80-90年代,山西的大曲線幅度弓形木底鞋就因其高弓的腳背,足心的凹縫和鞋子用色大膽而文明全國,雖然山西省纏足文化盛行,但是新文化運動后的中國亟待革新去除社會弊端,山西省也不能例外,閻錫山的“放足”運動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展開的。
二、閻錫山的政治措施,放足運動的實行
閻錫山,山西人,經武備學堂推薦成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官費生。在日本閻錫山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加入中國同盟會,結識孫中山,并響應孫中山“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回到山西以后,閻錫山擔任了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領導太原的辛亥起義。民國時期,閻錫山掌握山西省的實際權力,從那時開始閻錫山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早年留學日本的閻錫山,受日本進步思想影響,認為“纏足”危害極大,摧殘婦女身體,阻礙社會進步。纏足使中國落后于世界,而山西人口少,體質弱,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原因是因為漢人纏足風氣之盛行莫甚于山西。為了使山西省文明開化,閻錫山推行“六政三事”即水利、蠶桑、植樹與禁煙、天足、剪發、種棉、造林和畜牧。1917年-1922年閻錫山以使用國家權力為主,輔以教育和勸導實施了“天足”運動。山西省的“天足”運動以行政指導,自上而下貫徹而在全省展開。因為山西省纏足習慣風行,1918年山西省的每個縣(105個縣)均設立了天足會,20歲以上男子均可加入該會,會員需要積極勸導人民改變纏足觀念和捐助會務經費,對違反政令并擔任公職的會員予以停職處分。而對于違反《嚴禁纏足條例》的女性則予以經濟處罰。為保證“天足”運動的真正實施,閻錫山下令山西省分縣設立稽查人員,具體檢查婦女放足情況。因足部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具有私密性,閻錫山專門設立了女性稽查員。閻錫山在全省大規模展開的“天足”運動,根據調查報告所顯示的數據來說頗有成效。但是閻錫山在山西實行的“天足”運動完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制執行,民眾對纏足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理解。所以當閻錫山經過5年的反纏足運動并認為取得顯著成效,熱情消退時,山西的纏足行為大有回潮之勢。中年放腳婦女重新裹足,幼女繼續纏足仍然是社會問題。當時伴隨者山西省的各項主張,一些進步青年接受了新思想和新理念,城市纏足已經取得較大成就。并且在閻錫山以后的執政期間,反纏足仍然是村政改革里的重要一環。
三、工業和教育的發展,對放足運動的影響
舊社會中國女性缺乏經濟獨立性,依附于男性,女性不得不迎合男性的喜好如“纏足”。因此“天足”運動缺少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是無法真正實現的。閻錫山在山西執政期間,西北實業和同蒲鐵路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就。而西北實業中的紡織業因需要較多的女性勞動力,女性進入紡織工廠獲得報酬后經濟上的獨立地位提高,這對于“纏足”的消亡來說具有重大意義。19 世紀末20世紀山西紡織工業萌發,1932年重掌晉綏兩省軍政大權的閻錫山提出“造產救國”“建設西北”,主張實施《山西省政年建設計劃》,開辦西北實業公司,組建了西北毛織廠這一與女性社會化、職業化聯系緊密的行業。1934年設立女子職業工廠,并且在全省各地建立婦女紡織傳習所,女子職業部和紡織女子職業學校,近萬名女性成為工人階級。并且許多女子為了便于在工廠做工,放棄纏足。“放足”運動在這時并不是社會主要關注點,但其對放足運動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進一步改革教育,在較為穩定的民國背景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閻錫山的教育改革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展開的。1917年,為啟迪民智發展國民經濟和改良社會風俗,閻錫山開始推行用民政治。著力點放在三方面,國民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陳啟天所著的《近代中國教育史》曾說說:“民國十二年間,小學教育以山西最為普及,其它各省均落后很多,以女生受國民學校教育之人數而言,仍以山西省占第一位。”以1924年和1925年為例,全省受初級小學教育兒童數占學齡兒童數分別為72.2%和72.6%。閻錫山于1927年普遍建立了全國首創的民眾學校。民國初,山西人口十分之九為文盲,經過20年的民眾教育,文盲率降為十分之八。閻錫山對于婦女教育也非常重視。閻錫山認為婦女被壓迫的原因是因為其缺少教育,因此廣泛建立女校,并規定纏足者禁止進入女校。為了吸引女性加入,閻錫山結合地方實際建立了兼授職業技術和家務的女校,成績優異者擁有獎勵,一些女子為此放棄纏足。雖然這些教育創辦的目的是加強閻錫山的地方統治且女性教育內容沒有深入化,但這相較于以前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此教育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纏足的衰落。
纏足從南唐后主李煜開始,在中國漢族女子群體中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纏足的衰落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在山西省這個保守的省份,要求女性放足對社會的影響是極具沖擊性的。民國時期,閻錫山以讓山西省文明開化為目的,展開了“放足”運動。而這次“放足”運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政治命令,還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工業發展促使女性經濟地位上升,降低對男子的依附性和教育的發展,全面觀念意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宏謀編纂,洪有德繪制,張旭光校訂.中華民國分省圖[M].上海大同圖書社,1947:1-22.
[2][Every Step a Lotus:Shoes for Bound Fe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11-5),114.
[3]村政處編校.山西村政匯編:八卷[M].民國17年(1928)線裝本卷一33-34,39-41;卷二46-50,卷三45.
[4]姚靈犀著.采菲錄[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227.
[5][美]高彥頤.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63-66,78.
[6]南京國民政府禁止婦女纏足的努力及其成效[J].歷史研究,1998,(03).
[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山西通志【紡織工業志】第二十卷[M].中華書局,1997.
[8]唐納德.季林.閻錫山研究——一個美國人筆下的閻錫山[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07,33.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