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戰場醫學主要研究野戰的救護技術,野外手術用于戰斗傷亡處理,治療傷員的非戰斗人員和戰斗人員在同一區域或附近戰斗。野戰醫學隨著新軍事變革的日益深入和現代戰爭模式的不斷變革,戰場多發傷都可以在現代戰爭中生存。戰場救護是一個軍事醫學類別,在過去十年里有巨大進步。從訓練到裝備,所有的一切都經過改革。本研究主要就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野戰;救護技術;訓練研究
【中圖分類號】 R821.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237-01
前言
野戰救護技術訓練正在成為新時期軍事斗爭中作戰傷亡戰術管理的護理標準,也是外科醫生學院和急救協會認可的戰術環境中傷亡管理的唯一護理標準。野戰救護技術圍繞三個明確的傷亡護理階段構建,因為大部分的戰斗死亡發生在戰場上,在傷員到達醫療機構之前救護技術培訓主要專注于大出血和呼吸道并發癥的訓練,以此降低傷亡率。
1 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的現狀
1.1 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的必要性 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主要以戰場醫療反應課程專門為醫療救護專業人員設計,是適合裝備和人員有限的敵對和戰區環境的理想急救培訓。這種實踐培訓將解釋、展示和加強戰場急救和戰場傷員院前創傷護理之間的差異,并強調與遠程出征相關的固有醫療問題。大多數戰場場景都涉及在巨大壓力和迫在眉睫的危險下做出即時的戰術和關鍵醫療決策。如果沒有適當的培訓,戰場救護人員會危及傷員甚至是軍隊的健康,并可能導致任務失敗。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通過課程練習,掌握及時采取行動預防戰場死亡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技術。野戰課程中包括的培訓滿足了戰術戰斗傷亡護理、患者治療、預防進一步傷亡和完成任務的三個目標。
1.2 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的感染防控 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五個主要進展,包括救護人員掌握的頭部受傷處理,在鎮定狀態下手術,進行動脈大出血斷流,避免脊椎受傷和胸部受傷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感染防控也是重要內容,一個好的外科救護醫生可以在十分鐘內截肢,如果這名士兵幸運的話,他會恢復健康,不會出現感染,即致命的膿毒癥或壞疽。這些是野戰救護手術的腐敗狀態引起的感染。野戰救護過程中速度固然重要,但是預防感染也是關鍵環節。因此,由于對消毒手術的忽視,并發癥中最致命的可能是膿毒癥。膿毒癥死亡率高,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破傷風,感染出現的紅斑狼瘡,以及骨髓炎,這是一種骨骼炎癥。此外,還
作者簡介:劉曉蓉(1973-),女,學士學位,中級職稱,主管護師,研究方向:野戰救護(戰場急救)。
有一種叫做“醫院壞疽”,傷口上會出現一個大約一角硬幣大小的黑點。沒過多久,它就會擴散開來,留下傷口一股難聞的臭味。故而在野戰常用救護技術的訓練中,感染防控也至關重要。
2 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的改進
2.1 野戰針灸救護技術訓練 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中的針灸措施正如功能研究所描繪的,對于許多人來說,大腦處理的身體疼痛信號似乎與耳垂中的一個或兩個上的特定點有某種互動。在野戰中這些患者可以通過針壓在耳垂上來刺激,這將部分或全部阻斷這種反射,從而減少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意識。野戰針灸這些點在人與人之間略有不同,刺激穴位應該按照每個耳垂上的疼痛控制進行。刺激最好通過使用小的、鍍金的針頭來完成,這些針頭會留在原地一天左右,然后自行脫落。因為這些鍍金針在海地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可以使用傳統的開孔靜脈針,但是越小越好。野戰針灸應該刺穿表皮,然后留在原處。因為它們不是自我保持的,所以當病人移動時,它們可能會脫落,這有助于通過針刺激來控制疼痛。在每點刺激后,應該詢問患者疼痛是否減輕。如果刺激點并不能減輕疼痛,那么應該在與下面的點稍微偏離的情況下重試該過程。刺激這些穴位的效果會導致治療后幾個小時到幾天疼痛的部分消退,從而減緩傷員的疼痛性休克。
2.2 野戰指壓救護技術訓練 野戰指壓救護技術也是一種常用措施,這是上述壓力或熱量刺激穴位會對一些患者產生深遠的生理影響。通過直接的、尖銳的壓力產生有效的疼痛控制,而不刺穿皮膚。使用尖尖的物體,如手指甲、圓珠筆尖、尖尖的小石頭,甚至是木頭碎片,通過在兩個耳垂上放置并保持牢固的壓力來同時操縱相應的點。例如,醫生站在病人的床后面,用食指指甲的邊緣在第一個點上,給病人三十秒鐘的壓力。如果這產生了良好的疼痛控制,那么很強的壓力會保持幾分鐘。壓力應該放置成指向腳,而不是指向顱骨的方向。如果疼痛控制繼續,醫生會同時對第二點等部位施加壓力。因為在保持這些點上的外部壓力的同時,患者可以保持坐或躺在床上,以增強指壓的疼痛控制效果。
2.3 野戰氣道插管救護技術訓練 在存在嚴重氣道損害的情況下插入氣道在野戰實踐中是常見的,軍事行動導致大量嚴重受傷的患者,很大一部分患者需要通過插入外科氣道進行明確的氣道管理。手術氣道成功插入是關鍵,插入不正確或未能充分執行這些程序中大部分是由戰斗醫療技術不夠先進所致,野戰救護人員或一般職責醫療人員在受傷后由醫療應急小組執行。戰斗醫療技術人員必須可以在最惡劣的環境中成功地進行外科手術,且成功率要求很高。
結語:戰術野戰護理是一旦傷亡人員不再處于敵對火力下,立即提供。可用的醫療設備僅限于每個操作員和醫生攜帶的設備,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快速評估,并在任何大出血處止血。野戰火災下的護理是當醫護人員和傷員都處于敵對火力下時,在受傷現場即提供護理。醫療設備仍然限于特派團人員運送到外地的設備。撤離前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護理包括高級氣道、靜脈注射治療等。所提供的治療因提供者的技能水平以及可用的供應品而異。
參考文獻
[1] 陰大智,翟霍思.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的研究[J].野外救護,2011,23(1):78-79.
[2] 石敏.護士野戰急救基本技術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 (11):32-33.
[3] 王紫苑,李博涵.野戰常用救護技術訓練的研究[J].野外救護,2012,14(1):124-125.
[4] 舒勤,李巍,蔣靜.戰場救護技能模擬訓練的實踐與思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 (9):77-78.
[5] 劉安安,張殿勇,顧雪輝.野戰醫療所戰傷救治技術訓練模式探討[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5 (6):51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