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方法:本次參與研究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62例,納入時間為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依據治療方法差異性將所有患兒均分兩組,即研究組(n=31,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治療)和參照組(n=31,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最后對治療效果的差異性進行總結。結果:比對兩組患兒的pH、PO2和PCO2等指標,研究組較比參照組更優,兩組數據比對判定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從并發癥發生率來看,研究組(3.2%)顯著低于參照組(25.8%),兩組數據比對判定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結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予以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治療可使其呼吸功能得以改善,可在臨床工作上推廣和普及。
【關鍵詞】不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238-01
在早產兒疾病中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較為常見,臨床特征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既往的治療以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但是該方法會損傷鼻部,同時會引發腹脹和氣漏,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有著不利影響。近年來,臨床逐漸引進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治療,其不僅可以使其通氣功能得以改善,同時可以防止發生感染[1]。為此,本文要研究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開展不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將具體流程和結果分析如下。
1 臨床數據和方法
1.1 基礎數據 參與本次研究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62例,納入時間為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將所有患兒依據治療方法差異性均分研究和參照兩組,n=31。
研究組(n=31)中,患兒最大胎齡為34周,最小胎齡為28周,中位胎齡統計后為(32.2士1.7)周。其中男性患兒有18例,女性患兒有13例。參照組(n=31)中,患兒最大胎齡為35周,最小胎齡為29周,中位胎齡統計后為(32.3士1.9)周。其中男性患兒有20例,女性患兒有11例。
2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基線資料(年齡、例數)經對比,未產生統計學意義,組間對比判定為p>0.05,予以比較。
1.2 具體流程 患兒入院后均事先接受對癥治療,如:保暖、吸氧和抗感染,同時還需對其水電解質進行糾正。在此期間還需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之后予以參照組患兒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結合患兒的實際病情對呼吸機參數進行適當調整,PO2和PCO2參數分別為70mmHg、45mmHg,之后將經皮氧飽和度合理設置,參數為90%[2]。研究組患兒則實施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治療,連接空氧混合器和TM鼻導管吸氧系統,吸入氧濃度和流量參數分別為35%、6L,在此期間需控制溫濕化吸入氣體溫度,即37℃。
1.3 指標的判定[3] 對研究組、參照組患兒不同方法治療后的各項血氣指標進行統計,主要包括:pH、PO2和PCO2,之后記錄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主要為:腹脹、氣漏和鼻損傷。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參與研究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62例,臨床數據通過SPSS17.0軟件采集驗證,兩組患兒血氣指標對比予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計算采用率(%)形式表達,予以卡方檢驗,組間對比判定為p<0.05,產生了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后的血氣指標 比對研究組和參照組患兒治療后的pH、PO2和PCO2,前者優于后者,兩組數據比對判定p<0.05,產生了統計學意義,如表1:
2.2 不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 比對后可知,研究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較比參照組更低,兩組數據比對判定p<0.05,產生了統計學意義,如表2:
3 討論
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呼吸機輔助通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當前的治療方法來看,主要包含有創和無創兩種。前者為傳統方法,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和較多的并發癥發生率[4]。后者指呼吸機經口或鼻面罩開展正壓通氣,在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中應用較為廣泛。既往的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可使呼吸道阻力顯著減少,防止發生小氣道坍塌,但是該方法會損傷鼻部。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治療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毛細管支氣管炎中較為適用,呼吸機的濕化混合體氣流量會有正壓產生,從而使新生兒的呼吸通暢得以維持[5]。另外,該方法可避免損傷氣道粘膜纖毛,同時對呼吸中樞進行刺激。
本組實驗表示:研究組患兒的pH、PO2和PCO2改善優于參照組,兩組數據比對判定p<0.05,產生了統計學意義。另外,研究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3.2%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5.8%,兩組數據比對判定p<0.05,產生了統計學意義,上述結果充分說明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治療更具有針對性。
經上研究可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予以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治療可使其呼吸功能得以改善,可在臨床工作上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吳杰斌,周彬,翟敬芳等.不同無創通氣模式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初始呼吸支持的臨床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7,11(3):383-387.
[2] 何中倩,李曉東,田青等.經皮二氧化碳測定在高頻輔助呼吸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24):6179-6181.
[3] 陳發明.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7,15(12):126-127.
[4] 于曉巖,王紅宇,鄒寧等.加熱濕化高流量鼻導管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6,44(9):95-97.
[5] 孔令凱,陳曉春,王鈺等.雙水平正壓通氣和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應用的比較[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14(12):88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