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樂瑤
我在鍵盤上敲字的時候,窗外正飄著雨絲,夜色正濃,臺燈發出的光灑在桌前。桌面因為堆滿了書而顯得零亂,但我絲毫不想把那些課外書從習題堆中拿走。高三了,在學習和生活的這些年里,陪伴我的不只有教科書,還有課外書。
記不清是什么時候了,從能夠自己吃飯和自主閱讀開始,我出于一種特別的想法,把兩者合二為一,吃一口飯,看一下書,因此經常挨爸媽責罵。后來,我迅速把飯吃完,然后回到房間,撲進書海里。那時,我看的多是一些童話故事之類的書,但我樂在其中。當時,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萵苣姑娘》。一對夫妻為了吃萵苣,結果把孩子都賠進去了。后來,這個孩子就成了赫赫有名的長發公主——萵苣姑娘。
小時候看《海的女兒》,我覺得小公主很可憐。后來,我看了畢淑敏寫的一篇文章,才發覺原來它能這么引人深思。對《小意達的花兒》,其中的情節我記不太清了,只記得小意達偶然在門后看到花兒們的舞會的那個場景。可惜,舞會后花兒就紛紛凋謝了。一個人有了些許閱歷后,或許他(她)從短小精悍的童話中能體會得更深。
小時候,我什么書都看,從爸爸的書柜里翻出十幾年前的《讀者》和《新周刊》,還有一些學術類的書,從媽媽的書柜里翻出外國名著,還有一些最新的報紙和雜志……看書的時候,我感覺我處于一個小小的世界里。那個世界只屬于我,誰也走不進,誰也打擾不了我。我非常喜歡那種隱秘的空間。
我偏向看以女性為中心的書,如《歐也妮·葛朗臺》《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等。這些書寫女性真的很有章法,對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生動。我必須承認,作者對女主角的心理確實揣摩得非常到位。
近兩年,我開始對日本文學產生興趣。我特別喜歡森茉莉的作品,她和張愛玲有共同點:描寫細膩,并且色彩豐富。張愛玲的色彩是濃重的,森茉莉的色彩是柔和的,都很美,值得品味。
在饑餓的時候,我常常找出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滋味》來閱讀。我越看越感覺饑餓,精神跟著他的文字暢游,比如在蒙古包烤全羊,在圖書館白水就鹽豆。汪曾祺先生的語言明了,簡單又有味道。
對名著,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仔細品味,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名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閱讀感悟。對莎士比亞的作品,可以一邊讀,一邊表演,多有趣味啊。
我看書不帶功利色彩,不會因為某個目的去選擇看某本書。我覺得書一定要“美”,能給自己帶來美的享受,帶來精神啟迪。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我依然抽出時間閱讀,獲得審美體驗。
我始終把森茉莉和托爾斯泰的作品放在桌面上,跟作者對話。我努力學習,為了畢業之后有足夠的自信徜徉在“我的美的世界”中。
其實,去看風景,不一定要到人山人海的景區,書中也有與眾不同的美。讀萬卷書,也能“看”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