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木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清朝詩人袁枚一首名為“苔”的小詩。這首詩被鄉村老師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舞臺上演繹后,一夜之間便火了。意境感人的詩歌,樸實無華的歌聲,讓億萬國人落淚。
這首孤獨了近300年的小詩,為何能瞬間讓人記住?為何頻頻使人落淚?梁老師說,想通過這首詩告訴山里的孩子們,“不要小看了自己”。在他心中,大山的孩子們也一樣能等來綻放的時刻。誠如此言,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出感動和生命的意義。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放大生命的價值卻有無數的可能。大干世界,有的人可能生如夏花,有的人可能嫩如小草;有的人或許含著金鑰匙,有的人或許一路被放逐。我們無從選擇如何起步,但是可以調整奔跑的姿勢,掌握加速的時機,激發沖刺的力量。
沒有誰生來高貴,沒有誰總是如泰山重,沒有誰一直似鴻毛輕,只要能綻放光華,便是最美的人間圖景,便可以展示生命的魅力。
如此,個人的選擇不就代表了生命的方向嗎?就像梁俊老師和愛人周曉丹,選擇到貴州烏蒙山區支教,給孩子們唱歌,教孩子們吟詩。也許,就是這么兩年時間,就能將一群孩子的命運拉向光明。也像彭金章、樊錦詩夫婦,分離23年,相隔2000多千米,為了守護敦煌文化,留住文脈,愛一人,擇一事,終一生。也許,就是這樣的堅韌堅守,才讓今人得見中華文化中的“敦煌瑰寶”。還有無數人在遙遠的地方,做著不為世人所知的事情,用自己的選擇和堅持,點亮了生命的微光,照亮了生活的大道。
如此,大山的孩子們不也能在吟唱中成長嗎?孩子代表生命,象征成長,最具希望。是困在大山深處,還是走向遠方世界?是在艱難困苦中低頭,還是努力掙破牢籠?答案顯而易見,但他們最需要的是看重自己,豐富自己,打開自己。正如春誦“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夏讀“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冬唱“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在季節中感受時間,感悟人生。這種精神的成長,何嘗不是蒲公英的種子,每一顆都會生根?何嘗不能化作前行的力量,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努力的孩子,有一種藥可以救我了”?
如此,平凡之人不都小如苔花卻又艷壓牡丹嗎?生命從來不怕平凡,但懼平庸。你可能只是一位清潔工人,但揮動的掃帚讓城市更美麗,寒風中也會有人送來一碗熱粥;你可能只是一位交通警察,不管是崗位上的值守還是應急時的逆行,沒有人會忘記萬家燈火背后的負重前行;你可能只是志愿者群體中的一員,除了制服、袖標、職責外,不會多么起眼,但關鍵時刻的馳援與陪伴,總能像熱浪一樣暖化人心;你可能只是為生活而奔忙的務工人員,每一滴汗水、每一份心血都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希望,都構成了社會建設大廈的基座……你是無數個可能中的一種,勞動者、拼搏者、奉獻者、夢想家……身份雖有異同,年齡縱有差距,但只要不小瞧自己,不畏艱難生活,就能贏得出彩的機會。
生命在閃耀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只有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才能促使生命延長。這個真諦就是:珍惜生命就要珍惜明天,放大生命就要放大樂觀,超越生命就要超越自我。
在這個新時代,最好的舞臺已經搭起,了解并熱愛生命就該盡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