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有時候,成長是被動的。
前一陣子,我的大學同學若兮的媽媽被查出了宮頸癌,幾周時間內,做了化療、手術……盡管父母支持她繼續(xù)求學,但若兮還是放棄了正在進行的留學,回北京照料母親。若兮是一個任性果敢的女孩,在這之前,我從未見過她糾結憂慮,而最近她好幾次叫我出去,訴說心理上的壓力。她擔心著母親的身體,擔心著父親每日忙碌會不會也承受不住,更擔心著每時每秒癌細胞會不會擴散。說著說著,她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下,臉上寫滿了無助。
面對如此變故,她除了煎熬地面對,沒有別的辦法。幸運的是,經過一兩個月的治療和護理,若兮媽媽的病情有了好轉,而若兮也好像變了一個樣子,以前滿臉的傲氣煙消云散。
眼看著她這樣的變化,我心中五味雜陳,感慨萬千:既有同情——畢竟她在20多歲的時候就承受了別人或許40歲才會面臨的壓力,也有佩服和高興——看著她從大學畢業(yè)還依賴父母收拾東西,到現在的獨當一面,變得堅強和獨立。確實,成長有時候就是一瞬間的事情。面對生命本身的生老病死,心情是極其沉重的,尤其是面對至親的生病和死亡,需要極大的勇氣。
另一個高中同學6月份也經歷了類似的情況。在父親患直腸癌不幸去世之后,她在微信朋友圈發(fā)了一篇《祭父文》,回顧了父親經受折磨的一年,說出了自己的悲痛。她說要往傷口撤鹽,因為那樣好得快些。那種克制的悲傷讓人很受觸動。在隨后的第二條微信,她說:“日子并不會體諒軟弱,唯有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沒有什么比用力活著、用力去愛更美好的事情了。”她依然是那個樂觀開朗的姑娘,但是經歷這一切之后,更能看出她樂觀背后的用力。
看著周圍同學的遭遇和成長,我不禁開始思考:我這個年齡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與父母的關系?說實話,作為一名90后,周圍大多是獨生子女,飛揚跋扈、個性張揚、任性活潑者不在少數,不少人20多歲了仍時不時自稱“寶寶”。之前,我完全不覺得這有任何問題。對于父母,我們已經習慣了索取、依賴和任性。
不僅如此,有時還理直氣壯地和父母鬧翻。關于未來的計劃,總覺得父母拿老一輩的舊思想來束縛我們的自由,總是肆無忌憚地出言不遜。雖然知道父母的出發(fā)點是為我們好,但是不愿意字斟句酌地和父母溝通,反而愿意赤膊上陣,不可避免地傷了父母的心。網上甚至有一句“親人是用來傷害和后悔的”,正是對這種相處方式的一種無奈的總結。
《禮記》中說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物質上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可能青年的時候還不能完全做到,但是精神上的尊敬、愛護、體諒,這樣的“大尊”則是任何年齡段用心就可以做到的。多年前,父親因為長期的飲食不規(guī)律和壓力過大,健康受到了影響。我那時候心慌慌的,生怕發(fā)生什么變故,想起不久前故意搞冷戰(zhàn)氣老爸更加后悔。后來“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上更有動力,父親的身體狀況也好轉了過來。
我們長大成熟一天,也就意味著父母衰老一天。那我們翅膀變硬之時,也應是開始保護、關心父母之時。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在今天應該得到重視和傳承。雖然說愚孝和盲從已不合時宜,但是對父母的關心關愛與年齡無關,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