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峰

9月2日,第十八屆亞洲運動會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閉幕,中國體育健兒不負眾望,再度創造了金牌榜與獎牌榜第一。亞運會期間,中國選手獲勝的捷報,也隨著北京體育廣播的電波,傳到了干家萬戶。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擔當這次北京體育廣播亞運會報道的兩位記者——鯨澤、齊良博,都是第一次參與如此重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的采訪報道工作。我們聽到他們傳送回來的精彩的《京彩雅加達》,其實,他們自己的幕后故事以及此次亞運之行,也同樣精彩。
必須讓運動員教練員看到“家里人”
齊良博、鯨澤是北京體育廣播的兩位年輕人,雖然聽眾經常可以從電波中聽到他們兩人發出的體育賽事報道,但是,此次雅加達亞運會,卻是兩位年輕人第一次參加大型綜合運動會賽事的前方報道,因此,對他們而言,興奮、壓力與挑戰都是同樣的巨大。
記者了解到,鯨澤之前主要跑羽毛球項目,如今負責冬奧報道和跳水項目,而齊良博是個地地道道的全媒體編輯,平時負責電子競技和舉摔柔項目報道。對于此次雅加達之行,兩位年輕人在臺里領導以及前輩們的指導下,也對其他運動項目的賽制、規則,進行了相當充分地學習了解,切實做到了心中有數,甚至對于重點奪金項目的運動員都做好了采訪計劃。鯨澤說:“在出發前,除了準備好工作所需的設備外,還帶上了我們北京體育廣播的亞運會旗幟。就是要讓中國體育健兒,尤其是北京的運動員、教練員,看到‘家里人,就在他們身邊,為他們助威。”
亞運會期間,這面寫著“北京體育廣播”字樣的旗子上,不斷地有中國運動員和教練員在上面簽下名字。郎平、許利民、朱婷、劉曉彤、方碩、蘇炳添……“作為第一次參與如此重大賽事報道活動中,可能很多的教練員、運動員并不認識我們。但是,當他們看到我們北京體育廣播的旗子時,他們都非常親熱地接受我們的采訪,就像是‘家里人,一樣。”鯨澤欣慰地說道,“那一刻,我們覺得北京體育廣播在國內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也是被大家認可的,因此,每到這時,我都為自己是北京體育廣播的一員,感到自豪和激動。”
亞運會考驗運動員也在考驗我們
每天,通過北京體育廣播的各檔新聞節目,我們都可以聽到中國體育健兒在前方刻苦訓練、拼搏征戰的報道,也能聽到中國運動員爭金奪銀,不斷地刷新著獎牌榜的消息。其實,這樣的大賽,考驗著拼搏在賽場上的運動員,同時,也在考驗著拼搏在賽場邊的齊良博、鯨澤.
齊良博回憶道:“如今手機里都有計步軟件,去雅加達之前,我們每天的走動量最多也就是四千步;而亞運會期間,我們每天都奔走于各個比賽場館,所以,計步器上顯示每天的走動量都在二萬多步。”每一天的工作內容非常大,鯨澤說:“每天早上就要來到比賽場館,開始工作,晚上回來就要對采訪素材進行整理,經常會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鐘。睡上四五個小時,天亮了,我們又要出發了,連續17天,幾乎天天如此。”每場比賽,兩位年輕人都會在現場收集2小時以上的比賽素材,然后進行編輯剪輯,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幾分鐘的節目回傳給北京后方。不過,雅加達比賽場地的傳輸信號非常不穩定,于是,兩人經常是在三四個場館群穿梭,尋找信號暢通的地方,好使自己制作的報道內容能夠順暢地傳回到北京,傳到聽眾的耳邊。齊良博也說道:“由于混合采訪區聚集著大量的記者,所以,我們要在第一時間占據最好的采訪位置。即便如此,其實運動員、教練員從采訪區經過的時候,距離媒體區還是比較遠。于是,我們就得盡最大限度地伸長胳膊,以便使手中的采訪機更加靠近他們。可是,有時候,運動員會說得多,胳膊舉累了,也不敢換姿勢,因為那樣就很有可能再也不能更靠近接受采訪的運動員、教練員了。”就這樣,亞運會期間他們累計發回錄音消息、錄音專題80余篇,連線30余條,大量作品在北京電臺新聞廣播、體育廣播等多個頻率播出。
能夠經歷一次這樣的大賽,讓鯨澤和齊良博感觸良多,作為年輕人一下子就沖在了前面,擔當起采訪報道的重任,這對他們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提升。同時,深入到各個比賽項目中去歷練,也體會到了眾多體育項目都有著各自的魅力,也更讓他們對每天的工作充滿著熱情。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新聞開始立體地“搶”
在每一個媒體人的心中,都有著一種本能的職業沖動,就是搶新聞,不僅要及時地捕捉新聞,還要把有價值的新聞第一時間告訴給自己的受眾。在整個媒體行業巨變融合的大環境中,傳統媒體如果還是按部就班,那注定無法領先一步。然而,北京體育廣播亞運會前方報道組的兩位年輕人,不僅搶新聞,更搶思路—一利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媒體資源與平臺,輔以獨具特點的廣播形式,讓受眾通過媒體融合的立體報道,欣賞到了中國體育健兒在亞運會上的完美表現。同時,更讓我們看到了兩位年輕廣播人“首秀”的完美表現。
齊良博告訴記者,正是因為年輕,所以在自己的和鯨澤的職業起步階段,接觸最多的就是做全媒體人的概念,因此,在此次亞運會的報道中,也更多地嘗試通過全媒體的形式來搶新聞。“在技術方面,北京電臺有自己制作的訊聽云軟件平臺,保證了我們搶回的新聞事件能夠新鮮出爐,及時呈現給聽眾。有些比賽六點鐘結束,我們希望第一手的新聞能夠搶在六點半的節目中播出,此時,我們沒有時間再去打開電腦,再去編輯剪輯等等,而可能就是一段錄音,通過訊聽云直接發到后方的工作站,再經過審聽后,就可以快速地播出了。這也是這次報道中的一次創新的嘗試。”齊良博接著說,“正是有了全媒體的概念,我們不僅通過傳統的采訪機進行錄音報道,更會盡可能多地拍小視頻、拍照片,然后直接推送到北京體育廣播的官微上,用新鮮的報道方式,滿足大家對亞運會報道的視聽需求。”
鯨澤也從另一個角度談到了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其實也還是有獨特的傳播魅力,那就是品牌、口碑與新思路的融合。傳統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然而網絡上的很多自媒體在重大題材的報道方面,還是無法撼動那些在受眾中有著良好的口碑與公信力的傳統媒體的。鯨澤說道:“北京體育廣播就是這樣一個在聽眾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同時擁有非常廣的知名度以及公信力的傳統媒體,這是我們的優勢。不過,我們也在重大賽事的報道中,突出具有廣播特色的新思路。把比賽現場的聲音帶給我們的聽眾,讓他們聽到這些聲音背后的內涵,這是廣播的優勢。還有就是我們的深耕細作——針對重點的采訪對象,在他們比賽前,我們可以讓聽眾更加細致地了解到相關運動員的成長故事,讓人物更加立體,善于講故事,也是廣播的優勢。同時,受眾如今可以在我們的新媒體端看文字,在廣播中聽故事,這也讓體育廣播立體化播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