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李鋒 本報記者 胡馨予 ●任重
“全球采花,中國釀蜜。”——西方勢力對中國的黑化達到新高度。30日,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被西方媒體熱炒,這份報告稱,過去10年來,中國派遣多達2500名研究人員前往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大學,其中一些人“故意隱藏軍方背景”,借交流合作名義“公然攫取西方最新先進技術”。“這很明顯是政治化的指責”,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近期澳大利亞在對華政策上緊跟美國腳步,積極配合特朗普所謂“中國發展是靠竊取西方技術”的論調,“這種做法對澳大利亞是不利的”。
發布報告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具有官方背景,是澳大利亞政府于2001年創立的無黨派智庫,曾參與有關“中國是否干涉澳大利亞內政”的激烈辯論。這份名為《全球采花,中國釀蜜:中國軍方與外國大學的合作》的報告作者為喬斯克,從照片看很年輕。
據《澳大利亞人報》30日報道,該報告稱,在過去10年中,中國軍方派遣大量科技人員以學者身份前往發達國家,特別是技術先進的西方情報聯盟“五眼”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展開廣泛合作,從而強化自身的軍事科技水平。報告就各國政府和學術機構是否了解與中國軍方合作的真實背景提出質疑,稱中國軍方的科技人員刻意隱瞞其與軍方關系。美國《華爾街日報》30日稱,美中正在眾多領域爭奪技術優勢,比如量子力學、信號處理、密碼學、導航技術以及自動駕駛汽車。澳大利亞的報告發現,這些就是中國軍方人員出國研究的課題。
喬斯克30日在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采訪時稱,這種合作帶來“嚴重的安全風險”,而澳大利亞是“重災區”。“我的報告發現,大約有2500名中國軍事科學家在過去10年里被送往國外學習或工作,其中300人去了澳大利亞。他們在高科技領域工作,例如導航技術和超級計算機領域。他們中有17人隱藏軍方身份”。這一說法立即得到西方輿論背書,英國《金融時報》、“美國之音”等紛紛引述報道。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澳大利亞智庫的這份報告不是就事論事地溝通交流,也不是心平氣和地客觀評論,相反是充滿政治偏見的表達。“說中國人跑去西方高校竊密,這有點夸大其詞,更何況技術交流是相互的。”
這并非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媒體首次炒作所謂“中國竊取軍事技術”問題。去年10月,《悉尼先驅晨報》曾報道稱,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正在與中國軍事院校合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研發相關技術,包括復雜的計算機技術。對于上述捕風捉影的報道,被點名的科廷大學的副校長莫蘭當時回應說,與中方的合作都集中在民用領域,學校對與中國的合作是知情的,而且對于合作符合法定要求這一點很有信心。
30日,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報告再次遭到學界質疑。從事大數據和云運算研究的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計算機運算學院教授劉伶,曾和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科學家共同發表研究報告。她對《金融時報》表示,她和中國國防科技大學訪問學者共同進行的純粹是基本研究,和軍事應用無關。曾參與和中國超音速燃燒沖壓發動機專家部分交流計劃的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覃寧告訴《金融時報》:“謝菲爾德大學強烈鼓勵歐盟和中國的合作計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參與其中,帶來豐碩的成果。”
正如“美國之音”所稱,“在美中關系急劇惡化,特朗普政府正竭力制止美國尖端科技流往中國的情況下,這份報告或令有關議題更加引人矚目”,最近澳大利亞政府頻頻配合華盛頓對華施壓的動作也令人印象深刻。就在報告出臺的同一天,被認為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姐妹機構”的澳大利亞電子情報機構——澳大利亞信號局(ASD)首次在推特亮相。法新社報道稱,ASD局長伯吉斯在30日發表的視頻演說中,也特別提到“來自中國的安全風險”。他表示將大力捍衛澳政府關于禁止中國電信公司華為和中興建設運營澳大利亞5G網絡的決定,“我的建議是將高風險供應商排除在整個不斷發展的5G網絡之外”。
針對這一警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30日表示,中國政府一貫鼓勵中國企業在遵守國際規則和當地法律基礎上開展對外經濟合作。中澳企業合作的本質是互利雙贏的。澳方應該為兩國企業合作提供便利,而不應當利用各種借口人為設置障礙、采取歧視性做法。他說:“我們敦促澳方摒棄意識形態偏見,為中國企業在澳運營提供公平競爭環境。希望澳方慎重對待這一問題。”▲
環球時報2018-10-31